轉型和變革的最大動力,其實是代際的更替。中國的年輕企業和年輕企業家都太少了。
2012年央視經濟人物新鮮出爐,研究一下獲獎名單,有個有趣的發現——在10個獲獎者中,生於20世紀50年代的5人(王健林、梁穩根、宋誌平、胡問鳴、寧高寧),生於20世紀60年代的5人(張維功、馬雲、楊元慶、關錫友、鬱亮)。算上獲得中國年度經濟人物新銳獎的最年輕的雷軍(生於1969年),以及獲得終身成就獎的生於1923年的最年長的郭鶴年,這份獲獎名單的平均年齡是54歲。無論是年齡的分布,還是平均年齡,基本上與我們印象中中國主流企業家的印象相吻合。
對比道瓊斯旗下MarketWatch最新推出的“30大風雲人物榜(Power30)”,排在“頂尖的科技創新者”第一位的赫然是雅虎37歲的女CEO瑪麗莎·梅耶爾,第二位的則是Facebook的COO謝麗爾·桑伯格,43歲,她的老板則是28歲的馬克·紮克伯格。
再回溯到2011年2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宴請美國科技行業領袖,尋求他們對教育和創新領域計劃的支持。與奧巴馬共進晚餐的包括穀歌、雅虎、Twitter、Netflix、思科、甲骨文等諸多科技大佬,引人注目的是,坐在奧巴馬左手的是蘋果CEO史蒂夫·喬布斯,右手邊就是生於1984年的馬克·紮克伯格。
兩者對比,就能發現中國的主流企業家群體的年齡集中度偏高,更年輕一些的企業家還少有機會站到這個舞台上。回顧曆年的央視經濟人物獲獎名單,好像隻有3個20世紀70年代的企業家曾經出現過,他們是1971年的馬化騰和丁磊,還有1973年的陳天橋。稍微遠一點的,還有1968年的李彥宏。而他們的入選,也都是好幾年前的事情了。
對社會來說,年輕就意味著活力、創新以及不循規蹈矩。回顧一下美國過去20年發展最快、變化最大的行業,都能看到遊戲規則顛覆者的身影——戴爾、亞馬遜、蘋果、穀歌,這些企業的背後,除了老而彌堅的喬布斯,背後都是曾經無所畏懼的愣頭青——最早是1964年的傑夫·貝索斯、1965年的邁克·戴爾,隨後就是1973年的拉裏·佩奇和謝爾蓋·布林。如果你關注了年輕的穀歌在收購摩托羅拉之後的種種舉措,就會深刻感受到,至少在手機這個行業,遊戲規則的確改由年輕人來製定了。而讓穀歌感到不安的是,他們的背後又出現了1984年的馬克·紮克伯格。
中國經濟麵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創新和轉型。現在很多企業的做法,都是老板帶頭埋頭苦幹,推創新找出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可能是63歲的張瑞敏,還在海爾艱苦地推動“自主經營體”的變革。但在整個經濟格局僵化的局麵下,這種單點的突破和變革,其實是非常困難的。而要推動整個經濟體係的活躍,那些來自於創新行業和企業的衝擊是必不可少的,而這種企業的創建者和領導者,通常都是那些年輕的愣頭青。我們看看支付寶、京東和騰訊對金融、零售和運營商的衝擊,應該會感慨現在這樣的年輕人和年輕企業還是太少了。
無論對於政治還是經濟,推動改革的最大動力,其實都是來自於代際的更迭。在央視經濟人物頒獎現場,王健林與馬雲關於電商10年後能不能占到50%的市場份額的豪賭,其實就代表了兩代人對於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而不同看法,自然就會帶來做法的不同。
無論是更完善的交接班製度,還是更寬鬆的創業和教育環境,隻要能創造機會讓更多的年輕人有機會一展雄心,或許是中國經濟破局的又一個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