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事實並非如詹純新描述的輕鬆,行業高層美好的協同發展願景往往被終端市場甚至是戰略層麵的競爭所衝淡,隻是,中聯重科的文化裏更注重“責任、包容、厚德、創新、共享”等元素。實際上,為了成為中國科研院所體製改革的“旗手”,為了展示“中國製造”融入國際大潮的新姿態,20年來,以股權多元化為核心的公司治理結構變革,貫穿了中聯重科產業化、專業化、全球化以及股東、社會、國有資產價值最大化全過程,詹純新把這稱為“頂層設計”。
突破“路徑”依賴
中聯重科的前身——建設部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下稱“建機院”)成立於1956年,是國內唯一集建設機械科研開發和行業技術歸口於一體的應用型研究院,曾為國內所有工程機械企業提供技術支持。
1985年3月,中央決定從我國的實際出發,對科學技術體製進行堅決的有步驟的改革。改革之初,逐步削減事業費後的建機院開始以研究室為單位實行承包,對外有償轉讓科技成果,但這種淺嚐輒止的轉讓模式弊端凸顯:圖紙賣來賣去,價格越來越低,基礎性、共性研究項目無人問津。對此,詹純新不無感慨地回憶,“幾年下來後,20個承包單位無一盈利,400多人仍然守著600萬元的經費,’抱著金飯碗討飯吃‘,顯然違背了國家科技體製改革的初衷。”
1992年,建機院舉步維艱之際,37歲的詹純新被任命為副院長(副局級幹部)。這一年,他借款50萬元、帶領建機院7名技術人員創辦了中聯,跳出科技人員靠賣圖紙求生存的思維慣性,走上科技產業化之路。因50萬元啟動資金分別是從兩家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