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中國路麵機械網 | 資訊中心 > 企業動態 > 正文

中聯重科龍國鍵:靠創新20年增值900倍

2012-10-09 16:44:56   來源: 中國路麵機械網
導讀:中聯重科由原建設部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變身而成,20年間國有資本增值900倍,“這驗證了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意義。”

原國家外國專家局局長馬俊曾在上海遇到一位熟悉的教授,談及創新問題時對方很是不屑:“創新靠企業肯定沒戲!現在我的很多學生就在企業裏麵,他們那兩下子我都知道,最後還得靠我們。”

而在之前的一項中國500強企業調查中,373家提供數據的企業表示,它們的科研投入都小於銷售收入的1%,而國際領先企業是3%左右。

調查還表明,中國2.8萬家大中型企業中,75%的企業沒有專門從事研究開發的人員,50%的企業不進行任何創新活動。

9月最後一周,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發布了《關於深化科技體製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係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首次在國家層麵明確:確立並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這使得自1985年以來對科研體製方向的爭論有了終結的可能。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2年會上指出,推進結構調整要靠創新,“必須堅持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

對於《意見》,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監事會原主席龍國鍵高舉雙手讚成,“研究所隻有改成企業,才是真正的出路”。

中聯重科由原建設部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變身而成,20年間國有資本增值900倍,“這驗證了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意義。”

對於那些仍然躊躇改革的研究所和希望建設自有創新體係的企業來說,疑問依然存在:企業到底如何成為創新主體?

創新主體之問

中聯重科最新的科技成果,是收購全球第三大混凝土機械廠家意大利CIFA公司以後,吸收其技術研發的80米碳纖維臂架泵車。作為全球同類產品之最,它刷新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圍繞這部巨大機械及其係列產品,中聯重科的研發中心有四個研究所,380多名工程師在此工作。其中享受國家特殊津貼專家17人,國家和省部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6人,其對整個行業的技術覆蓋率超過75%。

回到20年前,科學家們更願意留在研究所,多年來在全國兩會的提案、建議中,也不乏“堅持科研院所在科研體係中的主體地位”的聲音。

原國家外國專家局局長馬俊曾在上海遇到一位熟悉的教授,談及創新問題時對方很是不屑:“創新靠企業肯定沒戲!現在我的很多學生就在企業裏麵,他們那兩下子我都知道,最後還得靠我們。”

而在之前的一項中國500強企業調查中,373家提供數據的企業表示,它們的科研投入都小於銷售收入的1%,而國際領先企業是3%左右。

調查還表明,中國2.8萬家大中型企業中,75%的企業沒有專門從事研究開發的人員,50%的企業不進行任何創新活動。

龍國鍵說,由政策撥款等維持運行的公益性研究機構當然需要,但企業一定是科技創新的主力。

“科研院所不願意把技術都給企業,企業也不願意把家底告訴科研院所。”龍國鍵說。根據2012年上半年年報,中聯重科6個月內申請增長248%,超過行業所有的科研院所。這家企業每年5%至7%的收入用於技術開發,結果“每年銷售收入的50%來自於新產品開發”。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告訴本刊記者。

1999年中央在全國技術創新大會就提出,應用開發類科研機構向企業化轉製、對社會公益類科研機構進行分類改革。但直到今天,《意見》對中國科技管理體製的診斷仍是: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沒有真正確立,科技與經濟結合問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原創性科技成果較少,關鍵技術自給率較低。

討價還價的資本

龍國鍵說,就企業創新的問題,中聯重科用了20年“不斷地做出選擇”,第一個重大選擇就是購買引進技術還是保留自有科研基礎。

1992年,中聯重科的前身中聯建設機械產業公司成立時,“市場換技術”正在中國大行其道。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原國家機械工業部與美國卡特彼勒成立了一個引進技術辦公室——“卡特彼勒技術辦公室”,其最大成果,就是把卡特彼勒的成套技術分配給國內12家最好的企業進行消化吸收。

雖然這些技術都處於西方世界70年代水平,但大約10年的合同期仍使柳工集團、徐工集團等迅速崛起。而在汽車等行業,全盤推行了“市場換技術”,從而期望獲得“徹底”引進。

這一戰略的後遺症十分明顯。比如在挖掘機領域,美國的卡特彼勒、日本的小鬆日立、韓國的鬥山現代等通過合資控製了國內主要生產廠商。直到今天,中國挖掘機市場仍有約80%的份額被外資品牌占領。

詹純新當時也可以選擇,拋開研究院帶來的養老、保障等一係列負擔,讓中聯公司輕裝上路,通過引進技術來彌補技術人員離去的挑戰。

但結果是中聯公司與研究院進一步結合,陸續收納研究院所有下屬公司,成為兩塊牌子、一套人馬。

龍國鍵說,這是所有科研院所轉製過程中的“一道坎”,許多企業依靠院所成長,“羽翼豐滿”就與後者分開。

後來國家部委的調研說:“一院兩製”是國內科研院所體製改革中誕生的最典型的“過渡模式”,將科研院所轉化成適應市場化的企業,做到了科技產業化,為中國科研院所的改製提供了一條可資借鑒的道路。

這樣,中聯公司也成為當時整個行業中堅持研發和獨立自主的企業。一直到2006年,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吳官正在中聯重科考察時還囑咐說,“這麽好的效益、這麽好的機製、這麽好的管理”,“無論如何不能被外國人給買去”。

龍國鍵說,由於保持了獨立的科研基礎,“企業和外國人討價還價的時候能說明白”。

比如在國際標準化組織起重機技術委員會,中聯重科作為中國的行業代表,參與了90多項國際標準的投票,有30餘條意見被采納。 

龍國鍵記憶猶新的是:剛開始參加這個委員會時,外國代表認為中方發言中的數據剽竊了他們的資料,因為“中國一直是低端製造,不可能有這種能力”。

2012年夏天,這個委員會的秘書處幹脆從英國搬到了中聯重科。

工程機械業是中國裝備製造工業裏的排頭兵。”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楊學桐認為,承擔此類秘書處工作,將能獲得更多國際對話的主動權,“使我國有更多的標準提案上升為國際標準,推動我國裝備製造工業的發展。”而在國際貿易摩擦日益增多的背景下,標準製定者有著強大的發言權。

標簽: 中聯重科
本文鏈接地址://big5.lmjx.net/news/2012/201210/20121009164456.shtml
新聞投稿: news@lmjx.net
關注中國路麵機械網微信公眾平台
了解工程機械每日動態
微信公眾賬號:lmjxwx
更多

看更多話題>>《每周話題》欄目 —— 最新鮮的話題 做專業的評論,每周三推出

2017年工程機械行業熱點新聞事件
第143期:2017年工程機械行業熱點新聞事件

“日月如梭,文籍如海,探討不及,朱黃敢怠。”——宋·高登《東溪集·朱黃雙硯》。 2017年即將匆匆走過,工程機械行業發生的哪些新聞事件值得我們一起關注呢?讓我們一起梳理下。閱讀更多>>

聚焦2017長沙配博會精彩看點
第142期:聚焦2017長沙配博會精彩看點

2017年12月第一周,有關2017長沙配博會的各種消息鋪天蓋地,成為了工程機械行業本周最有熱度的話題。中國路麵機械網記者親赴現場報道了展會盛況。 據本網前方記者報道,展會吸引了包括卡特彼勒、三一、中聯重科、山河智能、山推、星邦重工等主機企業及300多家國內外配套件企業盛裝亮相,更有100餘家國際采購商現場采購。閱讀更多>>

2018中國挖掘機市場“徐州論劍”
第141期:2018中國挖掘機市場“徐州論劍”

2017年11月17-19日,2017年度中國挖掘機械行業第二十一屆年會在江蘇徐州隆重召開。中國挖掘機械行業製造商、代理商、配套廠商等企業高層領導相聚彭城,直麵發展難題,共同探求中國挖掘機械產業健康發展之路。閱讀更多>>

更多
複製鏈接 加入收藏
圖片資訊
利勃海爾推出世界首台重型海上起重機 利勃海爾推出世界首台重型海上起重機
徐工吳江龍:CFO最清楚體係資源優化配置 徐工吳江龍:CFO最清楚體係資源優化配置
山推整體底盤第100台順利下線 山推整體底盤第100台順利下線
山推亮相第13屆中國國際機電產品博覽會 山推亮相第13屆中國國際機電產品博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