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中國鐵路總公司(下稱“鐵總”)實施新的列車運行圖,與原先相比,7條新的高鐵線路相繼開通,分別是西寶線(西安至寶雞)、廈深線(廈門至深圳)、渝利線(重慶至利川)、衡柳線(衡陽至柳州)、欽防線(欽州至防城港)、柳南客專線(柳州至南寧客運專線)、邕北線(南寧至北海)。(12月30日新華網)
2013年12月28日,對於多數人來說是一個普通而又平凡的日子,但是對於中國鐵路來說卻是一個可以載入史冊的日子,因為在這一天中國有七條高鐵相繼通車。一日七捷,不僅進一步完善了“四縱四橫”的國家鐵路快速客運網,還令中國鐵路營運裏程突破10萬公裏,高速鐵路突破1萬公裏,並以高速鐵路運營裏程最長、在建規模最大的傲人成績震撼全球,獨領風騷。
回顧過去,不禁感慨萬千。建國初期,全國鐵路營業裏程僅2.18萬公裏,而且多數都是單線鐵路,不僅路基破爛、線路陳舊、設備落後,還有許多鐵路竟然連軌矩標準都不能統一。硬件如此,可想而知當時的乘車環境以及列車速度等等軟環境之惡劣程度,這就是當時一窮二白的中國鐵路現狀。而後經過5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截止到2003年底,中國鐵路營業裏程雖然達到了7.3萬公裏,但是人均還不足一根煙長度,而且每年春運時運能不足、一票難求的“囧”境更凸顯無疑。
2004年1月,《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在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繪就了氣勢恢宏的“四縱四橫”快速客運網,這是國務院批準的第一個行業規劃,也是我國未來十六年之內的鐵路建設藍圖。在這一年,青藏鐵路提前一年建成通車;在這一年,全國鐵路進行了第六次大麵積提速;還是在這一年,開始從國外引進高鐵技術。
2008年,中國鐵路借助我國“4萬億經濟促進計劃”的“東風”,使鐵路建設步入了“快車道”。由於建設步伐的加速,在當年年底,又對《中長期鐵路網規劃》進行了調整,在原“四縱四橫”客運專線基礎骨架不變的前提下,進一步加大繁忙幹線客貨分線力度,延伸並擴大客運專線覆蓋麵。在此後的幾年裏,陸續有普速和高速鐵路“上馬”,也不斷有鐵路開通運營和既有線改造完畢的捷報傳來。
現如今,中國鐵路“四縱四橫”快速鐵路網已基本成型,四通八達,縱橫交錯的鐵路網大大縮短城市間的時空距離。北京、上海、廣州、武漢、鄭州等中心城市,與周邊衛星城市、鄰近省會城市半小時至兩小時交通圈已經形成,有力的促進了我國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和各城市間經濟、文化的交流。而曆經十年的千錘百煉,兩年的臥薪嚐膽的中國高鐵技術,更是以日臻成熟的全新形象,在國際上嶄露頭角,並且隨著“高鐵換大米”、“高鐵換牛肉”的大獲成功,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關注中國高鐵。
其實,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國家在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也離不開全體中國人民的理解和支持,更離不開200多萬中國鐵路人的努力和奉獻,或許這才是中國鐵路得以震撼全球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