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循環何解?
在產業進入低速增長甚至負增長時,卡特彼勒在研發和新產品的投放上並未放慢速度。
2012年,卡特彼勒開始徐州生產基地的產能擴建,其液壓挖掘機產能將提高80%,該基地還計劃於2014年初開始生產輪式挖掘機。此外,未來山工輪式裝載機產能將提升至目前的三倍,擴建計劃預計2014年完成。今年3月,卡特彼勒位於無錫的兩個項目也順利完工。今年6月,卡特彼勒在吳江的工廠推出兩款E係列小型液壓挖掘機。
“目前處於成長期,幾年之後我們將進入一個‘秋後收獲期’”。
麵對寒流的衝擊以及資金鏈的緊繃,一些製造商與供應商、代理商的關係正變得愈發微妙和緊張。一些製造商開始對自己的代理商“軟硬兼施”,或者幹脆換掉。多種因素交織之下,目前國內20%以上的代理商在此次周期中倒閉,一些代理商則還在苦苦支撐。
風險往往從最低端的租賃市場開始向上傳導:終端客戶回款困難,“呆賬”、“死賬”的問題也會傳導給代理商,繼而傳導到生產廠家。
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會長祁俊有過這樣的提醒:代理商要聽製造商的意見,但也不能全聽。為什麽呢?讓你做零首付、低首付降低門檻,降低了之後,最後的風險是代理商背;風險發生的時候製造商跟你算賬,你能不能扛住?
“供應商跑到總部的任何一個辦公室要賬,這樣的事情絕對不會在卡特彼勒發生。”陳其華表示,現在有很多供應商已經不僅是為卡特彼勒在中國的企業配套,他們的業務已經走向國外市場。
上世紀末,威普谘詢合夥人林弢曾在卡特彼勒美國總部工作數年,其對卡特彼勒與全球供應商和經銷商的關係印象深刻——某種程度上雙方已經超越了商業關係的範疇,形成了一種“家庭化”的長期和緊密的關係。
“當你在高爾夫球場上遇到你在卡特彼勒的前任老板時,他常會詢問你某個經銷商的事,或者‘現在是他的哪個孩子經營著公司’等問題。同樣地,每當你遇到這些經銷商時,他們也都會問‘我們那老兄還好嗎’,這就是卡特彼勒和經銷商的關係”。林弢說,平均而言,一家經銷商往往會被同一家族或同一公司掌握超過50年。這其中就包括了很多早在1925年就與卡特彼勒合作的海外經銷商。
類似的穩定關係也被複製到中國市場,目前卡特彼勒國內有利星行、威斯特、易初明通和信昌四大總經銷商,在全國27個省、市、自治區建立了省級的代理商和經銷商。同時,其還在中國培養了300多家供應商,“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本土供應商,也有一部分是國外供應商跟隨卡特彼勒業務來到中國”。某種程度上,正是與供應商和代理商的穩定關係,支持了卡特彼勒在不同區域市場的持續發展。
陳其華舉了個例子,一家大型央企過去30年裏陸續購買了卡特彼勒1000多台設備,“它在非洲、拉美有很多工程項目,我們現在在談怎麽幫助它更好地走出去,包括我們海外的供應商和經銷商會給他足夠的支持,這樣的合作是典型的效益上的最大化資源上的最小化”。
發力再製造
從2004年開始,卡特彼勒加快將“全球產業模式”逐步複製到中國市場。
在零部件直接出口和中國多個生產基地的建成投產之後,卡特彼勒又將再製造等機械製造增值服務引入到中國市場。
有分析人士認為,未來十年全球再製造市場規模將達到1000億美元,而中國可能會成為這個領域最大的市場。再製造業務正是目前卡特彼勒重點培育的業務模式之一。其在全球每年回收約200萬個零部件,由於再製造可以節省70%的零件,以及80%的水、電等能源資源消耗,可以降低60%以上的成本。
在中國,卡特彼勒已經建立了卡特彼勒再製造工業(上海)有限公司和玉柴再製造工業(蘇州)有限公司兩家企業。
基於市場的良好預期,目前國內也有不少企業開始涉足再製造領域。但根據分析人士的觀察,現在這個市場仍處起步階段,很多企業混淆了再製造和翻修的概念。
除了發力再製造等業務模式,卡特彼勒在工程機械、資源領域、能源和動力係統業務都在審時而進。鮮為人知的是,卡特彼勒的礦用設備、柴油和天然氣發動機、工業用燃氣輪機以及柴電混合動力機組等與能源相關的設備,占據了其全球業務的2/3。
對於礦業設備的發展,陳其華認為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還將處於低穀期,“煤炭行業的低迷對礦山行業影響不小。所以整個礦山設備行業,尤其是對井下礦山新設備的購買需求就降低了。”
經過此次產業下行周期的洗禮後,陳其華認為國內工程機械市場的發展將逐漸趨於平穩和理性,“相信中國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將使這個行業仍具有長期投資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