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來,“城鎮化”一直是社會各界包括政協委員關注的焦點。新型城鎮化是中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載體,更是撬動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建設,正在成為中國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盡管如此,近年來實踐表明城鎮化建設在規劃、實施等各方麵仍存在諸多現實問題。16日,全國政協“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專題協商會在北京舉行。
專題協商會是全國政協創新履職形式的重要成果,是推進協商民主的重要載體。在這場一天時間的專題協商中,20多位全國政協委員、部分民主黨派中央代表和全國工商聯代表,在全國政協有關專門委員會和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前期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圍繞“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進行了口頭發言、書麵發言以及即席發言,積極建言獻策。國家發改委、農業部、住建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工信部、公安部、人社部等部委相關負責人對委員們深思熟慮的觀點表示首肯,並同樣以“發言”形式一一對委員們提出的意見建議進行了詳細回應,充分實現了以協商增進城鎮化建設的共識。
“小”城鎮有“大”作用
參加協商會的王光謙常委另一個身份是民盟中央副主席。20世紀80年代中期,民盟中央前任主席費孝通曾連續發表實地調查報告,呼籲發展小城鎮,力促城鄉協調發展,為中央提供了決策依據。王光謙認為,發達國家城鎮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和化解的問題,在我國集中、疊加和交錯出現,在此背景下認識和化解我國當前的城鎮化中出現的問題,費老發展小城鎮的思路和主張,仍有現實意義。
持同樣觀點的,還有褚平委員。“從實際看,我國超大、特大城市乃至大城市已成規模,承載能力接近極限,而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明顯偏弱,與城鎮化發展戰略中的‘協調發展’的要求並不匹配。”褚平分析稱,最適合大量吸納農業轉移人口的應該是中小城市,且城市有能力,農民有意願。
針對不同地區發展水平和發展階段的差異,褚平建議城鎮化應實行差別化發展戰略,“在東部地區中心鎮是其主攻方向,中部地區而言,縣城和部分中心鎮應該成為重點,西部地區地廣人稀,縣城及地級城市可能是最佳選擇。”
褚平提的是差別化發展戰略,王光謙的建議換了個說法,“因地製宜、統籌協調。”他說,我國目前城鄉發展規模與速度明顯失衡,小城鎮發展在整個城鎮化格局中有基礎和支撐作用。“注意統籌協調東部與西部、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差距,因地製宜,兼顧區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三種類型。”
強調別忽視小城鎮的大作用,委員們的用意其實是對當前城鎮化建設“過冷”或“過熱”現象,以及“重大輕小、重城輕鄉”傾向的擔憂。
“有的地方在城鎮化過程中存在‘重麵子輕裏子’、‘重地上輕地下’、‘重硬件輕軟件’、‘重短期輕長遠’,缺乏產業支撐,城鎮建設品位低,缺乏文化支撐和民生保障等問題。”高體健常委說起話來絲毫不給“麵子”,他呼籲,必須走以人為本、城鄉互動、產城融合、集約高效、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在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上下功夫。
全國政協副主席羅富和剛剛帶隊對黑龍江、內蒙古、河南等地區進行了調研。專題協商會上,他把調研中發現的問題“擺”了出來。“我國有13個糧食主產區,其中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河南等6省為糧食調出省,為保障國家糧食和生態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但糧食主產區也是人口密集和經濟相對落後地區,城鎮化率普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自身發展動力嚴重不足。”他認為,加快推進城鎮化必須堅持有利於城鄉差別的縮小。一方麵要堅決執行18億畝耕地紅線毫不動搖,另一方麵要加快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避免在新一輪城鎮化進程中再一次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