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13年,鋼鐵行業的日子過得依舊“擰巴”。盡管依托管理創新和產品升級,努力消化減利因素,全行業艱難扭虧為盈,但是高產量、高成本、低價格、低效益的格局依然沒有改變。
究其原因,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會長徐樂江在日前舉行的中鋼協2014年理事會上表示,鋼材價格過低和進口鐵礦石價格過高是當前我國鋼鐵行業增產不增效的最主要原因。據統計,去年前11個月,國內鋼材平均價格為3451元/噸,同比降幅高達8.56%;而同期進口鐵礦石價格達到129.16美元/噸,降幅隻有0.74%。
徐樂江呼籲,在行業長期微利運行的背景下,鋼鐵企業更要把“控產量”作為保市場的重要手段。
微利的“尷尬”
不知從哪一年開始,增產不增效便成為鋼鐵行業運行的真實寫照,2013年,這種尷尬仍在延續。
據中鋼協統計,去年1~11月,全國累計生產粗鋼7.12億噸,同比增長7.82%,其中河北、遼寧、江蘇、山西、河南、廣西、內蒙古等省區新增產能合計3714萬噸,占全國增量的88.5%,預計全年生產粗鋼7.75億噸;生產鋼材(含重複材)9.8億噸,同比增長11.48%。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去年前11個月,中鋼協會員鋼鐵企業累計實現銷售收入3.35萬億元,同比增長3.23%;實現利潤161.8億元,銷售收入利潤率僅為0.48%,在全部工業行業中排名繼續墊底。盡管全行業艱難扭虧為盈,但企業虧損麵仍然高達27.9%。
“鋼材價格過低和進口鐵礦石價格過高是當前我國鋼鐵行業困難的最主要原因,企業期望通過增產以攤薄固定費用,從而改善經營狀況的做法,進一步加劇了市場降價競爭,使企業增產難增效。”徐樂江直言。
由於長時間微利運行,鋼鐵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已經觸碰了警戒線,並且行業集中度連續兩年下降。
截至去年11月末,中鋼協會員企業資產負債率達到69.76%,同比上升1.09個百分點。與行業效益最好的2007年末相比,企業資產負債率上升了12.45個百分點。
從行業集中度來看,2013年,前四、前十大鋼鐵企業粗鋼產量合計占全國的比例分別為20.8%、39.1%,而這一比重在2011年分別為22.6%、42.8%,2012年分別為21%、39.7%。徐樂江表示,集中度的下降不僅使得鋼企在與上遊行業的價格博弈中處於被動接受地位,也使得鋼鐵企業難以將成本上漲因素向下遊傳遞。
非鋼的“救贖”
在鋼鐵主業一片慘淡的背景下,非鋼產業日益成為鋼鐵企業創收的主要手段。據統計,目前國內鋼企非鋼產業的銷售利潤達到3.5%~6%,遠高於不到0.5%的主業利潤率。
非鋼的異軍突起並非偶然。事實上,非鋼產業在國際大型鋼鐵企業的地位舉足輕重,美鋼聯、蒂森-克虜伯等鋼鐵大鱷的非鋼產業收入均已接近或超過鋼鐵主業,其中蒂森-克虜伯、新日鐵、印度塔塔的非鋼占比分別達到40%以上、35%和40%。
根據中鋼協統計,2012年,我國粗鋼產能在2000萬噸以上的7家鋼鐵企業非鋼產業收入占到總收入的五分之一,粗鋼產能超過1000萬噸的16家鋼企非鋼收入占到總收入的19%。
從典型企業來看,去年上半年,寶鋼和沙鋼的非鋼產業收入占比分別達到33%和44.6%,同比提高10和12個百分點。從利潤構成來看,2012年,寶鋼實現利潤總額104億元,其中非鋼利潤為60億元,非鋼利潤占比接近60%;同期沙鋼實現利潤17.5億元,其中非鋼利潤超過10億元。去年上半年,在寶鋼52億元利潤中,非鋼利潤達到16億元;去年全年,武鋼非鋼產業利潤預計超過30億元。
非鋼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鋼鐵主業虧損的空子,因而成為國內鋼鐵企業實現自我救贖的手段之一。難怪中鋼協常務副秘書長李新創直言:“雖然鋼鐵企業是否應花大力氣發展非鋼產業仍存爭議,但可以確定的是,不做非鋼產業,鋼企未來的日子肯定不好過。”
“十二五”期間,我國非鋼產業依然大有可為。根據寶鋼的規劃,2015年非鋼產業總產值預計達到2000億元;武鋼非鋼年收入達到1100億元,占集團總收入的30%以上;鞍鋼集團則力爭到2020年實現非鋼產業收入、利潤貢獻率達到50%以上。
不過,在非鋼產業方興未艾的當口,中鋼協副會長兼秘書長張長富也提醒國內鋼鐵企業,一業為主、適度多元,絕不是盲目轉產,必須堅持做精主業,有所為有所不為,使多元產業真正成為企業抗風險的屏障,而不是增加風險的陷阱。
微利將常態化
展望2014年,中鋼協預計,由於國家堅持穩中求進的方針,城鎮化的穩步推進,國內鋼材市場需求仍會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長,預計2014年全國粗鋼產量達到8.1億噸,表觀消費量為7.5億噸,同比增長3.1%左右。但受產能過剩,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趨緩,下遊行業需求增速回落的影響,供大於求的局麵難有明顯改變。
在徐樂江看來,產業發展階段、時代特征和國際環境三個方麵的因素決定了鋼鐵行業微利經營的長期性。
從產業發展階段看,中國鋼鐵工業已經開始由快速成長向低速、平穩發展階段過渡。產能過剩、同質化無序競爭、集中度偏低、鐵礦石談判缺乏話語權,技術研發難度加大等問題日益凸顯,且都具有長期性。
從時代特征看,綠色發展、金融深化和收入倍增的時代特征對鋼鐵工業發展提出了更嚴峻挑戰:基礎原材料定價機製的金融化導致鋼鐵企業逐步失去對原料、產品的定價權;日益嚴格的環境標準不僅短期內直接體現為企業成本壓力,而且對鋼鐵企業的環境經營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隨著我國人口紅利期趨於結束,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實施,水、電、氣等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的推進,鋼鐵工業的要素成本將進入快速增長軌道。
從國際環境看,由於全球經濟複蘇緩慢,中國鋼鐵產品傳統出口市場需求低迷,而在印度、東南亞等新興市場也麵臨著本土企業的競爭,加上日益惡化的貿易環境,我國鋼材出口形勢不容樂觀。
徐樂江呼籲,鋼鐵企業要把“控產量”作為保持市場穩定的重要手段。
“事實證明,在產量過剩形勢下,通過增加產量攤薄固定成本,根本改變不了增產不增利的困難局麵,原來依靠增產增效的路子已經走不通了。”徐樂江表示,鋼鐵企業仍要堅持“不給錢不發貨,沒有合同不生產,低於製造成本不生產”原則,若“不給錢不發貨”的底線一旦被突破,企業間的惡性競爭也將進一步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