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裝備產業是揚州市工業中產銷規模總量最大、骨幹企業優勢明顯、穩定性高和抗風險能力強的基本產業。日前,市政府常務會議通過了《關於推進機械裝備產業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
拓展七大產品領域
未來三年,我市將著力深化拓展七大產品領域:一是金屬加工機械,重點發展金屬成形機床、金屬切削機床及零部件;二是電氣機械,重點發展電線、電纜、輸配電設備、電機、電池和電工器材;三是液壓機械,重點發展液壓材料、液壓元件、工程機械和新型農用機械;四是糧食機械,重點發展飼料及農產品加工設備;五是建材機械,重點發展建築材料生產設備和成套裝備以及混凝土機械;六是環保機械,重點發展節能環保設備和資源綜合利用裝備;七是冶金機械,重點發展自動化成套冶金生產線及關鍵設備。
“以‘產品升級、發展轉型’為主線,突破關鍵技術,提升優勢產品,優化產業布局,完善產業鏈條,做強龍頭企業,發展先進製造,努力將揚州打造成為國內重要的機械裝備製造基地。”市經信委工作人員表示。
打造五大製造基地
我市將著力打造五大製造基地。
金屬加工機床製造基地。以江蘇揚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江都仙城工業園區為主體,依托揚力集團、亞威機床、金方圓、揚鍛股份、力創機床、一重機床等骨幹企業,重點發展大型、精密、高速、智能金屬成形機床和切削機床。
電氣機械製造基地。以寶勝工業園、高郵湖西以及各地智能電網產業集群為主體,依托寶勝集團、曙光電纜、江揚電纜、西門子電機、北辰電氣、捷凱電力、華鼎電器、國電南自、迅達電磁線、艾諾斯電源、華富能源等骨幹企業。
液壓機械製造基地。以廣陵經濟開發區、高郵湯莊以及各地液壓機械產業集群為主體,依托瑪切嘉利、海沃機械、朝陽液壓、巨超重工、江都永堅等骨幹企業,
重點發展高性能液壓材料、精密高效液壓元件等。
糧食機械製造基地。以江蘇揚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主體,依托牧羊集團、邁安德、顯業集團等骨幹企業,重點發展具有儲藏、中轉、加工等功能的飼料和農產品成套裝備,以及碟片式分離離心機、農產品品質檢測儀器等關鍵設備。
建材機械製造基地。以江都水泥機械特色產業集群為主體,依托恒遠國際、中材機器、柳工機械等骨幹企業,重點發展高效節能推動篦式冷卻機、堆取料機、立式輥磨機等水泥生產成套裝備和托泵、攪拌站等混凝土機械,大力發展建設工程總包業務。
據悉,在著力打造這五大基地的同時,我市鼓勵已形成比較優勢的鄉鎮和工業集中區發展特色機械產品,重點發展槐泗硫資源利用裝備、真武水處理設備、高郵開發區儲能電池、卸甲電動工具、武堅高電壓試驗設備、安宜泵閥管件等六個特色機械產業集聚區。
實施四大推進工程
實施規模提升工程。以專業園區做大、規模企業做強為重點,推動產業跨越發展。激發骨幹企業加速發展。在重點發展的七大產品領域中,分別選取3-5家作為規模優勢企業培育。引導和幫助企業製定3-5年發展規劃,“一企一策”推進企業加速發展。鼓勵和支持企業實施兼並重組、上市融資,走多元化、鏈式化、國際化的發展道路,力爭培育50億-100億元以上骨幹企業10家以上、上市企業3家以上,重點發展壯大寶勝集團、牧羊集團、揚力集團、海沃機械等龍頭骨幹企業,使之成為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大企業、大集團。鼓勵中小企業做精做優。實施“小巨人”企業培育計劃,在機械產業細分行業遴選確定50家以上最具潛力中小企業,引導和鼓勵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大力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和核心技術。
實施重大項目工程。堅持項目為王,不斷提高項目招引力度和質量,以項目投資拉動產業總量增長。鎖定德國通快、現代重工、ABB集團等世界500強和中國機械工業集團、中聯重科、三一重工、上海電氣、沈陽機床等國內知名央企、國企、民企。
實施產業創新工程。堅持人才為綱,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係,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加快高層次人才引培,針對機械產業關鍵領域,引導和支持企業大力引進智能裝備、核心零部件和高檔基礎件等方麵高層次領軍型人才,大力引進和培養產業緊缺的模具與機械設計、電氣與數控技術、機電一體化與自動化等方麵研發人才,以及數控操作、精密加工和質量控製等技能型人才。
實施服務保障工程。設立市級機械產業發展引導資金。鼓勵龍頭骨幹企業做大規模,對開票銷售5億元以上企業,按實際入庫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超上年基數部分給予獎勵,每新增500萬元獎勵不高於50萬元。鼓勵企業技術改造,對實際入庫稅收300萬元以上且同比增幅5%以上企業,其設備和技術投資額在1500萬元(含)以上的技術改造項目,按照設備和技術投資額給予不高於3%的貼息。
到2015年末,揚州機械裝備產業力爭實現以下目標
行業總量: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達3150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量比重達到31%。
企業規模:銷售收入過100億元企業2家,過50億元企業10家以上,過20億元企業20家以上。
技術改造:累計完成工業技術改造投資550億元,新開工1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40項,新竣工重大項目30項。
產業創新:力爭“三個全覆蓋”,即:產銷5000萬元以上企業實現市級以上研發機構全覆蓋,大中型企業實現省級以上研發機構全覆蓋,重點產業集群實現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