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南昌市發改委總經濟師柳華對本報稱, “現在我們四個城市抱團在爭取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區,如果爭取到了試點區,在公共服務體係方麵,會比其他地方享有更多的政策支持”。
“在這個方麵我們四個城市都是比較積極的。”柳華說。
27日,南昌市長陳俊卿也坦承城市群建設需要國家頂層設計、高位推動。陳說,長江中遊城市群橫跨中部四省,涉及麵積20.6萬平方公裏,人口1.1億,其中包括四大城市圈以及眾多的中小城市,統籌協調難度非常大。
陳介紹,目前,湖北、湖南、江西及安徽四省已聯合向國務院上報了《加快推進長江中遊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請示》,力爭早日納入國家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我們期待能夠盡快從國家層麵編製和實施長江中遊城市群發展規劃綱要”。
但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四地部分主導產業的雷同,卻令不少觀察人士擔憂,希望有更加審慎的合作路徑和機製。
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經濟司司長範恒山此前在博鼇論壇透露,國家發改委正進一步加強長江中遊城市群相關問題研究,並會同有關部門,在規劃編製、機製建設、政策安排等方麵給予四省積極支持,共同推進長江中遊城市群合作聯動走向深入。
旅遊協同
“過去四個城市相互比較更多,競爭也比較多,現在更多講競爭合作。” 柳華說。具體到合作,步子較大的是旅遊業。
“四地的民俗、文化、自然環境、資源相近,涉及的利益博弈最少。”5月22日,南昌市旅遊局局長陳清華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說,此前四省會城市11部門分別簽署協議時,都認為旅遊方麵是九個方麵最有條件率先開展合作的。
今年2月武漢、長沙、南昌、合肥四省會城市簽署《武漢共識》,提出在九個層麵深入開展協作:包括工業分工合作、區域開放市場體係建設、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公共服務共享區、共享社會保險平台等。
5月19日,南昌、武漢、長沙、合肥四市旅遊局聯合發布《長江中遊城市群四省會城市旅遊發展合作組織章程》、《長江中遊城市群四省會城市旅遊發展合作實施綱要》,這是四省會城市九層麵合作,最先出台的合作細則。
具體而言,武漢、長沙、合肥、南昌四市旅遊局,推出城市群旅遊優惠聯票,四城市民互遊8大景區(每個城市推出兩個主要景區),享8折優惠。
這隻是四城旅遊聯動的第一步。按照合作細則,四省會合作的遠期目標是:四城居民隻需持一張卡,即可享受四城主要景區、酒店、購物及餐飲場所的打折優惠。
本報從南昌市旅遊局了解到,長江中遊城市群四省會城市旅遊發展合作組織采用峰會機製,峰會原則上每年舉行一次,設輪值主席1名,輪值主席由四市相關市領導輪流擔任,每屆任期1年。
合作組織下設秘書處,秘書處下設若幹工作組,根據年度工作計劃重點開展旅遊市場促銷、旅遊產品設計、旅遊人才培養等方麵的區域旅遊合作。
除了旅遊文化業外,在交通基礎設施合作進展緩慢。
本報記者從南昌市交通局了解到,四城市大交通合作細則的製定主要由武漢牽頭為主,其他城市配合武漢做好對接工作。但實質性進展甚少。
27日,南昌市長陳俊卿坦言,交通仍是中部城市群合作發展的瓶頸,四市之間的高鐵仍沒有“暢通”,目前隻有長沙與武漢之間有高鐵。
備受關注的共建共享社會保險平台方麵,建立醫療服務共享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現跨市結算方麵,目前已有合作構想框架方案,但具體啟動尚未明確。
22日,南昌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一位不願具名的官員對本報稱,“醫保實現跨市結算,南昌已經有經驗,去年8月份南昌-廣州兩地醫保已實行聯網異地結算,兩地賬戶互認,南昌、廣州分別在對方城市設立一個專用賬戶,南昌到廣州看病刷醫保資金結算,直接從專用賬戶劃結”。
“我們也準備與武漢、長沙、合肥溝通商定四城市間醫保跨市結算的具體細則”。
產業博弈
與GDP、稅收密切相關的工業分工合作等方麵合作細則進展緩慢。
23日,南昌市工信委主任詹水發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說,旅遊、大基礎設施的銜接互通互聯推動得快一點,因為大家都有需求,而產業方麵合作做實很難。
“相互之間都麵臨發展問題,不可能出現有些項目你們南昌更合適,有些項目你們長沙更合適,你們去搞我們這不搞這種現象。” 詹水發說。
詹舉例稱,“四個城市都有汽車產業,並且都是各自的支柱產業,南昌汽車產業有江鈴、合肥江淮;武漢有二汽,長沙有廣汽菲亞特,像這種情況怎麽協作呢?產業與社會公共服務不同,大家都有自己的責任和發展壓力,這方麵合作方麵確實很難做實”。
安徽省經濟信息中心調查顯示,湘贛鄂皖產業趨同度高且存在激烈競爭。就城市群內省會城市來看,合肥已形成六大主導產業,分別是汽車、裝備製造、家用電器、食品及農副產品加工、新型平板顯示、新能源及光伏。
武漢的汽車及零部件、能源及環保、裝備製造、電子信息和食品煙草5個行業銷售產值超過千億元。
長沙擁有工程機械、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家用電器、中成藥及生物製藥、新材料六大產業集群,其增加值總規模和合肥相近。
南昌主營業務收入過百億元,且排名靠前的行業有農副食品加工、汽車製造、醫藥製品、電器機械和器材製造、非金屬礦物製造等六大行業。
由此可見,長江中遊城市群的主要城市的主導產業存在相當程度的“同質”。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也麵臨激烈競爭。有合肥不便具名的知情者稱,以合肥和武漢為例,作為中部兩個重要的省會城市,兩地在招商中曾麵臨多次交鋒。如兩地都發展家電產業,TCL近期在合肥投資70億的家電產業園,其高管曾笑稱在合肥動工後將專程去武漢向湖北高層“負荊請罪”。
湖南省社科院前院長張萍在去年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示,他曾和同事去湖北做過一周的調研,並未發現湘鄂兩省有明顯互補的資源,在產業發展和招商方麵,兩省明顯是競爭大於合作。
升級衝動
武漢大學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吳傳清直言,長江中遊城市群現在處於概念宣傳造勢階段,四省目前主要是想把它上升為國家戰略,以尋求一些政策上的支持,更多的應稱為“區域營銷”。
本報從安徽發改委一位官員處了解到,同當年中原經濟區規劃一樣,各地都希望能納入到國家戰略的城市群“版圖”內,因此目前湘贛鄂皖四省都希望盡可能大範圍納入。
“安徽的皖江城市帶、江淮地區、甚至皖北的一些區域,都要求加入。江西方麵則延伸到了贛南的贛州,實際上已經到了江西的最南邊”。
但這位官員坦陳,目前還隻是各省單方麵的想法,最終這個城市群會有多大,目前為止國家層麵還沒有給出明確的界定。
采訪中也有區域經濟專家認為,中國目前區域規劃特別是國家層麵的區域規劃都麵臨的問題,就是一旦有國家戰略,各地都想盡量大範圍地納入,最終隻能是“都扶持就等於都不扶持”。
上述專家舉例稱,不光是省際間的區域規劃,包括一省之內的區域規劃也是如此。例如2010年國務院批複的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在安徽本省內經過一輪爭搶後納入了9個城市,包含了全省一半的人口,一大半的經濟總量。
其結果是,由於大量的土地指標下放,皖江9市每個市都忙於建設自己的承接產業轉移園區,各市之間在產業協作上各自為政,沒有形成合力。而安徽省政府重點打造的兩個承接產業轉移集中區,成了省級政府在地市的兩塊“飛地”。
“由於各地都有自己的示範區,因此沒有一個地方政府願意支持,致使集中區發展陷入困境而不得不改革體製,由省直管變成地市代管,才激發了地方政府的積極性。”上述專家說。
“這個城市群(長江中遊城市群)的範圍太大了,而且中間存在很多空白地帶,不能稱之為完全意義上的城市群概念,個人認為從現實基礎和發展方向來看都不客觀。”安徽省發改委安徽經濟研究院區域所所長徐振宇認為。
徐建議,可將此城市群範圍縮小,且不一定要以四省會為支點,因為其初衷是沿江發展,而合肥和南昌並不沿江,且距離較遠,從區域經濟角度來講,已經不在一個區域輻射範圍。
徐說,長江中遊城市群應該確定一些城市,而不是確定一個大範圍。應根據各個城市的產業特色做一些產業上的協同和分工安排,形成類似於蘇南城市的鏈條發展。
湖南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肖毅敏稱,合作後或許能帶來要政策方麵的共贏,“在一般層麵上的政策,大家都能享受到,但是特殊政策,要不到都要不到,通過三省跨省跨地區大的經濟區,或可以要到。"長株潭"要不到的,可能"長江中遊城市群"可以要到”。
另一名接近政府的觀察人士稱,最近國家將出台一係列政策,比如編製城鎮化規劃綱要,或許是長江中遊城市群抱團的重要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