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05年和2010年兩次榮獲“國家技術進步獎”之後,三一重工再摘大獎。1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三一重工“混凝土泵車超長臂架技術及應用”榮獲2012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每年一屆,被視為在中國科學技術的最高榮譽殿堂。混凝土機械技術專家表示,該獎項說明三一重工在超長臂架技術領域實現兩方麵的完美結合:第一,泵車臂架長度處於行業頂尖水平,第二,超長臂架的技術成熟度處於行業翹楚地位。
記者同時查詢得知,三一重工此次所獲獎項,是迄今為止工程機械行業獲得的國家級科技發明獎項的最高級別榮譽,而三一重工也是工程機械行業唯一一家三次獲得國家至高獎項的企業。
技術原創性、發明性獲高度認同
“我們此次獲獎,與三一在超長臂架研究方麵的眾多原創技術不無關係。”三一重工總工程師易小剛說。
作為領獎代表,易小剛從中央組織部部長趙樂際手中接過了獲獎證書。作為此次獲獎項目的第一完成人,他認為,本屆技術發明獎更突出了對技術原創性、發明性的獎勵。
行業俗語稱,“臂長增一米,難於上青天。”易小剛的一個經典比喻是:“就像釣魚,臂架如同釣竿,加長臂架絕不僅僅是長度的簡單增加,臂架加長後,泵車負載隨之增大,所有細微的增加都會影響到整個泵車的平穩性。”
全程參與此次獲獎項目的申報工作的三一研發工程師李東說,其實,在三一每一項技術背後,都不乏創新點。拿超長臂架臂架技術來說,“比如設計方麵,我們從傳統的等應力設計進入了等壽命的設計領域;比如防傾翻,我們采用的是多級預緊防傾翻方法;比如軌跡規劃,我們處理超長化帶來的柔性形變的方法,等等。”
李東介紹,在超長臂架研究方麵,三一主要有四大技術發明,它們分別是超長臂架設計方法及裝置、主動抑振技術、基於重心軌跡跟蹤的防傾翻控製技術以及超長臂架泵車多參數匹配節能技術。這些技術均為三一首創。這四項發明已獲得24項授權發明(含美國2項、德國2項、俄羅斯1項)。其中,“用於抑製混凝土泵車臂架振動的方法及裝置”與“一種混凝土輸送泵的節能控製方法”兩項還獲得了中國金獎,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僅有的獲獎。
技術成熟度遙遙領先
隨著三一重工的引領,超長臂架泵車的研製正成為行業的大勢所趨。
不過,混凝土機械專家普遍認為,盡管這是未來發展方向,但單純或盲目追求臂架長度並不可取,如果一家企業能生產超長臂架泵車卻無法施工或施工技術存在缺陷,反而暗藏隱患,隻有當泵車臂架長度與技術成熟度實現完美結合,才能說真正掌握了核心技術。
早在上世紀60年代,以德、美為代表的少數製造強國,就展開了長臂架技術的研究,且一度壟斷了該領域的核心技術。而國產混凝土泵車臂架都在32米以下,中國企業苦不堪言。
三一重工是最早生產出37米以上臂架泵車的中國企業,長臂架泵車是三一重工在工程機械行業的起步產品之一。1999年,國產37米臂架在三一下線,宣告中國人終於可以自製泵車臂架。從2001年開始,三一開始對更長臂架技術苦心鑽研,兩年後,三一推出了當時亞洲最長臂架泵車——56米泵車。2007年至2011年間,每隔兩年,憑借日益成熟的獨創技術,三一先後三次研製出66米、72米、86米世界最長臂架泵車。
在三一實現長臂架泵車自製後,國內企業亦紛紛上馬泵車臂架研製。在三一重工的帶動下,混凝土機械國產品牌市場占有率從1999年的5%躍升到95%,三一品牌達到了近60%。
目前,三一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超長臂架泵車研發、製造基地,年生產能力1.4萬台。三一的超長臂架成功應用於奧運場館、上海中心、迪拜塔等國內外標誌性工程建設和日本福島核電站救援,有力提升了中國製造的國際形象。
三一重工的長臂架泵車在2011年一度曾為全球關注焦點——三一重工62米泵車千裏馳援日本福島核危機,成功幫助核電機組降溫,一時傳為佳話。2012年,三一重工成功售出的86米泵車,是目前全球施工現場最長臂架的泵車。2012年“十八大”期間,中央電視台專門拍攝了一組以三一重工泵車馳援日本和86米泵車現場演示的專題片,稱三一重工是“一張響當當的中國名片”。
事實上,三一重工在泵車領域的全球領先水平,也是2012年順利將世界混凝土機械巨頭德國大象收購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主創新能力受全方位肯定
針對此次獲獎,有專家不無評論,近九年,國家技術發明獎授獎數量隻有進步獎數量的1/5。因此,技術發明獎含金量更高,此前已兩獲進步獎的三一,此次獲獎更顯來之不易。
易小剛不無感慨:“在三一的自主創新之路上,從單向技術到創新平台,從進步獎到發明獎,國家這種多層次、多維度的獎勵,證明三一的自主創新能力已得到國家層麵全方位的肯定。”
去年7月6日,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在北京召開,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會議。據介紹,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以“科技創新”命名如此高規格、大範圍召開的大會。在這場科技盛會中,作為其中唯一的企業代表,易小剛作了“自主創新助推民族工程機械振興”的發言。外界普遍認為這是國家對三一重工行業翹楚地位的另一種認可。
易小剛在發言中表示,支撐公司做大做強的,實際上是持之以恒的創新,“三一重工身體裏‘流的是創新的血’,正是依靠自主創新,公司在遭遇國家經濟周期時跑贏了行業。”
自1994年進入工程機械領域後,三一重工一開始就瞄準進口替代,正是依靠創新,取得核心技術上的突破,從零起步的三一重工,硬把泵車從37米做到了86米、把起重機從25噸做到了1200噸、把挖掘機從零做到了中國市場占有率第一……
“三一的創新能力無與倫比。”向文波說,“通過創新自主發展,才是企業發展最快最穩的方式。三一隻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更加積極主動地創新,形成核心競爭力,做大做強。”
“我關心的是:什麽時候拿個一等獎!”獲獎當晚,三一重工向文波在微博上如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