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柳工股份公司有不少科技人員,在臨近退休前,都紛紛被私企老板提前“預訂”,一辦完退休手續,他們就到這些私企裏去發揮“餘熱”了,液壓工程師韋祖廣就是其中一個。
沒有金剛鑽,不攬技術活
韋祖廣退休前是柳工液壓廠的工程師,技術骨幹,技改能手。他與油缸筒打了幾十年交道,對其中的“奧妙”知根知底,了如指掌。行內的人都知道,油缸筒內孔尺寸精度和形位工差要求都很高,而表麵粗糙度要求更為嚴格,摸起來要像鏡子一樣光滑,看起來光可鑒人。而深孔鏜又無其他設備可替代加工,它自身工效已無法提高,進度緩慢,成為油缸加工的 “瓶頸”。為了突破這個技術難關,作為革新能手的韋祖廣和其他技術人員大膽設想:製造一個精鏜頭和滾壓頭的二合一組合刀具,將這兩道工序合為一道來加工。經過研製和試製及不斷改進完善等過程,最後攻下了這個“堡壘”,使深孔鏜精加工上了一個新台階,既提高了工效,又降低了加工成本。
在平時的工作中肯動腦筋,是韋祖廣的最大特點。比如精鏜頭使用時間長了,導向條外徑磨損變小,於是韋祖廣就采用在導向條下邊墊銅皮的方法,使精鏜頭的外徑增大,再拿去磨外圓,一個不能用的二合一鏜頭又可以正常工作了。粗鏜頭導向條上的合金,過去都是采用焊接式,這樣維修周期長,影響生產。韋祖廣認真考慮後,他把幾十年來合金由焊接式改成壓緊式,這樣合金又耐用,維修又方便。過去跟韋祖廣一起共事的技術人員都知道,韋祖廣這個工程師還特別講究節約,注意廢物利用,愛搗鼓一些“破玩藝”。當然,這些破玩藝經過他的“妙手回春”後,又重新喚發出青春與活力,在車間的舞台上華麗轉身,不僅加工的產品出落得個個標致,而且為公司節約了一大筆資金。
由於長期在生產一線從事技術工作,每天都要和生產打交道,韋祖廣經常會遇到一些具體問題要解決;就是問題不來找他時,他同樣會去找問題來加以解決。有些難題,不但在上班時考慮,有時在路上,在家裏,同樣還要考慮,用他的話說:天天過著“困難”的生活,但過得很開心。日積月累地解決實際技術問題,為韋祖廣積累了豐富的現場經驗,這些經驗自然為他賺足了吃技術飯的本錢。加之他在工作上一貫勤勤懇懇,技術上勤學苦鑽,精益求精,做項目,搞技改,搞攻關,一絲不苟,因此一退休,就成了個體老板的“搶手貨”。
人在江湖裏,敬業心依舊
第一家聘請韋祖廣的私企老板,也是做機械加工零件的,並且這個廠生產的很多零件都是柳工的配件,這讓從柳工走出來的韋祖廣倍感親切。由於初入江湖,心中沒底,韋祖廣很謙虛地跟老板說自己隻熟悉幾個零件的幾道工序,怕做不好。老板給他吃“定心丸”說:“像你這樣優秀的技術骨幹,工作讓我放一百二十個心。”同時還鼓勵他大膽去幹,就是做錯也不要緊,不會怪他。
經過一番“視察”後,韋祖廣就開始甩開膀子大幹開了,他覺得這個廠有好些零件加工方法可作改進,改進後工效將會大大提高。他先從改進鋸床下手。他看到這裏的鋸床鋸幾種管料零件,每次隻能加工1至2件,覺得太慢了,於是他設計了個一次可加工6件或9件的專用工裝。還有幾種方接頭體,要在一個平麵上鑽1個大孔和4個小孔,他們也是一次鑽1件,當鑽完大孔或小孔時,就要換鑽頭鑽另一種孔,這樣換鑽頭花的時間太多。他又給設計製造了一個通用的定位框架和專用的鑽模板,一次可鑽8件,這樣就大大減少了換鑽頭的時間。
管生產的副總見這些改進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於是又叫他解決一個焊接上的問題。這家工廠有一種油箱上麵要焊一個圓的法蘭盤,他們原是采用手來運轉焊槍進行焊接的,這樣焊縫既不均勻,也不美觀,操作者也辛苦。副總叫他設計製造一個自動轉盤,工件自動旋轉,焊槍固定,不再用手工操作。這要涉及到電機、減速器、變頻器等多方麵的新問題,這些對他來說都是很生疏的。但為了提高產品質量,他還是知難而進。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自動轉盤最終製造成功並投入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