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質量獎12月16日公布,獲得提名獎的中聯重科,被視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質量融合發展的典範。
在本次評選過程中,脫胎於科研院所,並逐漸發展為股權多元化的A+H股上市公司的中聯重科,是工程機械行業中唯一一個獲得專家組實地考察的企業。
在獲得首屆中國質量獎和提名獎的40多家單位中,有“與美麗同行”的服務企業,也有追求“設計無缺陷”的研究院所。堅持“科技產業化和產業科技化”兩條腿走路的中聯重科,兼具了科研院所設計質量“零缺陷”和現代企業對產品質量精益求精的雙重優勢,通過追求有質量發展的目標,成為質量融合發展的典型樣本。
立企之本視質量為生命
上世紀九十年代,時任建設部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院長的詹純新,提出了“科技產業化、產業科技化”的發展路徑,並帶領7個人、借款50萬元創辦了中聯重科,開啟了融合發展之路。
這家隨後發展成為中國工程機械領域的龍頭的企業,開始的路並沒有那麽順利。當時中國的工程機械市場幾乎全是國際廠商的天下,核心技術也同國外差距明顯。
麵臨著嚴峻的市場考驗,中聯重科繼承了科研院所的科技創新基因,沒有走向簡單複製加工的道路,而是堅持著以技術和品質打出一片天地的決心。
功夫不負有心人,1993年7月1日,中國第一代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HBT40型混凝土輸送泵在中聯試製成功並順利投產,當年實現贏利300萬元,為中聯重科贏來了第一桶金。
任何企業的發展都不會一帆風順,遇到問題時才真正考驗企業的核心堅持。當混凝土泵車亮起了“紅燈”的時候,麵對巨大的經濟損失,中聯重科毅然決然地做出了“全麵停產”的決定。在長達半年的虧損中中聯重科,咬緊牙關研發生產出了第二代產品。當年銷售收入達4000萬元,盈利1200萬元,打了一場翻身仗。
在發展至今的21年裏,中聯重科一直堅持著自我品質的不斷淬煉,提升品牌競爭力,不但在國內有口皆碑,同樣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也風生水起,力挺著中國工程機械品牌屹立在世界舞台上。
以質量為核心走出增長泥沼
在中聯重科等一批中國工程機械企業的努力下,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近十年的國內機械市場出現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但行業總有周期性,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在宏觀調控及產能過剩的影響下,整體經曆了較大幅度的調整。
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2012年國內工程機械行業轉入中低速增長期,2013年仍未有明顯改觀,行業整體複蘇相對較弱。
但在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看來,“行業收縮期並不意味著工程機械企業窮途末路,反而是企業發展的機會。”
麵對著行業形勢的不景氣,中聯重科主動放緩追求規模發展的步伐,轉向有質量的增長模式。
自2012年四季度以來,中聯重科調整經營策略,轉變粗放型發展方式,實現自我科學跨越。由以追求規模增長為核心,調整為以追求經營質量為核心,依靠管理變革,降本增效,嚴控風險,著力夯實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提升了企業核心競爭力。
在質量核心的指引下,中聯重科所創造出來的數據在業內獨立鼇頭,成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在市場疲軟下盈利企業的標杆。
在衡量企業經營質量和資產質量的重要財務指標“現金流”和“資產負債率”方麵,中聯重科獲得的成績有目共睹,2013年上半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11.57億元,同比增長97.47%,居行業之首,52.11%資產負債率也是行業最低。
以人為本中聯模式驅動良性循環
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經常用“木桶理論”來說明質量的重要性。他說,企業的發展,不僅僅隻是量的積累、規模的擴大,更應是經營質量的同步提升。就像一個木桶盛水的高度取決於最低的那塊木板,質量就是企業中那塊最低的木板。而質量的根本,就是“人”。
中聯重科明確要求,要在“表裏如一,品質卓越”的質量理念下,憑借“以人為本”的質量安全管理體係、以客戶為中心的“質量鏈”、不斷完善的質量管理製度、一流的硬件設施等。
中聯重科倡導的是,產品即人品,產品質量管理以誠為先、表裏如一,以人才和技術創新促進品質和服務提升。靈活運用質量獎勵政策,激發全員智慧改進產品和服務質量,提升產品在質量、成本、交貨期等方麵的綜合競爭優勢。
此外,在中聯重科打造質量立企的過程中,還有著一個著名的 “數一數二”戰略。各經營單元產品在中國乃至全球市場上都要做到“數一數二”,尤其是在“質量管理”上要做到“數一數二”。
中聯重科的“以人為本”的理念,促使重大產品質量安全事故“零發生”,實現了企業的“高質量”穩健發展。優秀的產品質量,在助推中聯重科打入國際市場的過程中,也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目前,中聯重科的產品不但在非洲、南美洲、東南亞等廣受讚譽,還在歐洲、日本等工程機械發達市場牢牢占據著一席之地。
中聯重科的質量促進了全球化戰略的推進,國際市場的開拓又幫助中聯重科迅速建立了影響力,形成了企業質量和品牌之間的良性循環。
隨著攬獲連續兩年登榜福布斯全球800強、國際工程機械領域名列前茅、入選亞洲品牌500強等一係列榮譽,中聯重科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樹立了國際品質標杆,成功進入中國質量領域的最高榮譽殿堂也顯得順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