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循環經濟的一種高級形式,再製造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廢品回收,而是一方麵要求減少對原生資源的浪費和對生態環境的汙染,一方麵要求再製造產品擁有不遜於新產品的性能和質量。
美國卡特彼勒公司是全球工程機械製造業巨頭,已涉足再製造領域40年。卡特彼勒全球礦業及亞太區再製造總經理李征宇在與筆者交流時表示,“再製造不同於維修或翻新,它是製造,也就意味著需要規模化生產和標準化的操作流程。因此,每個再製造工廠都需要一定的生產規模,這就需要每個工廠有明確的定位,集中資源生產有限的產品,保證獲得生產的規模效應。”
卡特彼勒采用“閉路式回收方法”,每天有9000餘件再製造產品被運送到全球170多個國家。李征宇介紹說,考慮到產品類型、技術特點及客戶分布等因素,卡特彼勒在全球各地因地製宜、分建工廠,以定位不同的產品線。他認為,這種差別化方案的定製,能確保卡特彼勒各個工廠可以更具規模地專業化生產不同的再製造產品係列。這些產品不僅滿足當地的市場需求,更能服務全球市場。
壽終產品或者舊件的自由流通是保證再製造業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據李征宇介紹,客戶購買該公司再製造產品的價格包括兩個部分,即再製造產品的價格(通常比新品價格低40%—50%)及舊件押金。如果客戶能夠歸還一個相同品類的舊件,則可獲得舊件押金返還。這種交易模式確保公司擁有充分的原材料進行零部件的再製造,否則那些舊件很有可能作為垃圾被處理掉。再製造對於環境、客戶,乃至社會的發展的益處極大。李征宇以卡特彼勒對氣缸蓋重要零部件再製造過程為例,通過再製造能夠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61%,同時用水量能夠減少86%,能源消耗也降低很多。而且再製造過程中,對整個產業的安全性能有明顯的提高和促進作用。除此之外,我們在原材料消耗、垃圾填埋空間等方麵,也能節約很多的空間。
再製造還能夠增加就業。在卡特彼勒倡導的預防性維護業務中,如果用戶定期去卡特彼勒專營店做檢測和有計劃地更換零部件,這都會增加技工的工作量,也需要增加更多的就業崗位。李征宇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般1個技工的工作小時數1年是1600小時,意味著1年需要30個技工做一輛卡特彼勒大型礦山車的維護工作。如果是上千輛車,增加就業可達上萬人。
談到再製造發展麵臨的挑戰,李征宇認為,廣泛存在的監管障礙對於再製造成品以及舊件都有很大影響。最大的問題是缺少一個能被廣泛接受的對於再製造產品的法律定義,這導致很多海關部門將再製造產品當作使用過的二手設備。此外,再製造麵臨的主要挑戰還包括:再製造舊件來源及再製造產品銷售渠道不夠暢通;再製造技術和管理水平不高,產品質量良莠不齊;有關管理製度尚未健全,技術標準還不完善;缺乏政策激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