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麵優化創新,為原油期貨推出提供重要經驗
全球首個瀝青期貨上市已進入倒計時。該期貨合約實現了多方麵的優化創新,並很有可能成為首個上市就采取連續交易的品種。
7月16日記者從一份會議通知中看到,由上海期貨交易所主辦、廣東油氣商會和廣發期貨有限公司協辦的“瀝青期貨上市推介會(廣州)”將於7月25日在廣州舉行。記者隨後從權威渠道證實,瀝青期貨的確已進入上市倒計時,其將為我國原油期貨的推出提供重要經驗。
6月6日,上海期貨交易所公布《上海期貨交易所石油瀝青期貨標準合約》草案及相關規則草案,公開向市場征求意見。在此之前,上期所對石油瀝青期貨合約籌備近6年之久,目前該合約已獲國務院批複,這將是全球第一份石油瀝青期貨合約。根據草案,石油瀝青期貨交易代碼為BU,交易單位為10噸/手,每日價格最大波幅為±3%,交割品級為70號A級道路石油瀝青,最低交易保證金為合約價值的4%,交割方式為實物交割。
在此次上市推介會上,上海期貨交易所能源化工部的專家將對即將上市的瀝青期貨合約製度設計進行深度解讀,華南地區瀝青貿易與生產相關企業則就現時瀝青市場的供需狀況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分析。
“石油瀝青期貨的推出實現了多方麵的優化創新。”萬達期貨原油產業事業部靳瑞指出,首先,全球首個石油瀝青期貨品種的上市,為探索全球範圍內新的瀝青定價模式奠定基礎,為提高我國能源產品在全球市場的議價能力做出鋪墊。其次,在《上海期貨交易所石油瀝青期貨標準合約》草案中提及連續交易時間,這是在黃金白銀合約之後第二個提出連續交易的期貨品種。全球市場主要的原油期貨均采用連續交易的模式,由於石油瀝青期貨的上市將為我國原油期貨的推出提供重要經驗,所以石油瀝青期貨很有可能成為首個上市就采取連續交易的品種。再次,石油瀝青期貨在交割方式上也實現了多個創新。
據悉,中國是亞洲最大的瀝青消費國和進口國,且終端消費較為分散,瀝青市場競爭激烈,價格此起彼伏波動頻繁。因此,瀝青期貨品種的推出一方麵有利於滿足國內瀝青企業套期保值需求,幫助下遊行業規避價格風險實現穩健經營,另一方麵有助於改善舊的定價模式形成公認的參考價格,促進上遊企業合理安排生產計劃。
瀝青期貨上市為原油期貨探路
全球首個瀝青期貨品種在經曆7年的研究開發後,將於今年在上海期貨交易所掛牌上市。從2004年燃料油期貨的推出到2013年瀝青期貨的即將上市,8年多的曆程承載了中國對商品期貨探索的艱辛與努力。
瀝青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特別是隨著公路交通事業的發展,瀝青的生產與使用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衡量標準。瀝青期貨的推出順應我國商品市場發展的客觀需要,符合以服務實體經濟為中心,以創新推動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理念。對增強我國石油類期貨商品期貨在全球能源市場的議價能力、為現貨市場提供風險管理的金融工具、積極推進瀝青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完善能源類商品係列以及發揮實體經濟與資本市場間的橋梁作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石油瀝青期貨的推出實現了多方麵的優化創新。首先,全球首個石油瀝青期貨品種的上市,為探索全球範圍內新的瀝青定價模式奠定基礎,同時為提高我國能源產品在全球市場的議價能力做出鋪墊。其次,在《上海期貨交易所石油瀝青期貨標準合約》草案中提及連續交易時間,這是在黃金白銀合約之後首個提出連續交易的期貨品種。全球市場主要的原油期貨均采用連續交易的模式,由於石油瀝青期貨的上市將為我國原油期貨的推出提供重要經驗,所以石油瀝青期貨很有可能成為首個上市就采取連續交易的品種。再次,石油瀝青期貨在交割方式上也實現了多個創新。廠庫交割成為熱點,廠庫交割成本低廉且對產品保質期限製較低,但對能夠承擔廠庫功能的企業要求較高,而瀝青由於儲存成本高並具有汙染性,所以采用廠庫交割將直接降低交易成本,且目前瀝青上遊市場中實力較強的“三桶油”占份額較高,完全符合廠庫交割條件。交易所還規定用於實物交割的石油瀝青必須是交易所注冊的商品,這樣既減少了買方參與交割對不確定性的擔憂,又將市場中不利於產業發展的企業及品牌排除在外,易於樹立品牌標杆,強化品牌意識,用市場化的方式加快經濟改革步伐,淘汰過剩產能,改善產業結構,實現換代升級。注冊品牌還可以申請免檢資格,進一步降低了交割成本,促進期現結合。
中國是亞洲最大的瀝青消費國和進口國,且終端消費較為分散,瀝青市場競爭激烈,價格此起彼伏波動頻繁,因此,瀝青期貨品種的推出一方麵有利於滿足國內瀝青企業套期保值需求,幫助下遊行業規避價格風險實現穩健經營,另一方麵有助於改善舊的定價模式形成公認的參考價格,促進上遊企業合理安排生產計劃。
石油瀝青期貨的上市豐富了全球能源類期貨品種,為原油及其衍生品期貨的順利推出引路領航。多種交割方式的創新,順應產業發展趨勢,提高企業風險管理效率。同時,該期貨品種在交易規則以及交割方式上的創新,體現了交易所實現由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需求,是在證監會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推進以市場為導向的金融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