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路麵塌陷傷人性命”的新聞頻見報端。深圳、廣西、廣州等地先後出現路麵塌陷致人死亡事件,不少網友感慨“地下有漏洞,出行須自求多福”。
我國多個城市發生路麵塌陷事件
路麵塌陷現象,並非今年的“”。去年9月,針對我國多個城市發生路麵塌陷事件,CCTV新聞節目進行過聚焦報道。北京市交通委路政局也曾發出通報,北京“7·21特大自然災害”致使城區道路出現近百處路麵塌陷等突發事件,與2011年同期相比,多出近三分之二。
城市路麵塌陷,是近年來引發公眾關注的一個話題,而導致此類事件頻發的原因,可謂見仁見智。首要的一種說法,就是極端的惡劣天氣所致。筆者認為,這固然是一個重要誘因,但絕非唯一關鍵因素所在。試問,極端惡劣天氣,自古有之,但城市路麵塌陷,在近年來卻猶如一股擋不住的大潮,屢屢發難,那麽,此情此狀作何解釋?還有人說,隨著城市的“擴張”和框架加大,地下空間遭遇過度開發,導致路麵薄弱不堪,一遇到惡劣天氣和其他不可抗力,就難免大麵積塌陷,這種說法,同樣顯得偏頗和牽強。據筆者了解,國外很多大城市,諸如紐約、巴黎等,其地下空間的開采和利用力度,遠甚於北京、上海等國內一線城市,但為何國外城市鮮有路麵塌陷的事件發生?
故此,筆者認為,一個最不該指向的所在,就是當下我們城市規劃的隨意性和管理的疲軟性。君不見,在塵土飛揚、各自為政的馬路“拉鏈工程”中,城市路麵,被當作了隨時隨地就可以“開膛破肚”的砧板之魚,加之工期等客觀條件所限,往往是工程結束,便匆匆填埋,走人了事。然而,這些“急就章”工程,相關職能部門在事前又往往缺乏前瞻性和統一規劃,造成地下基礎公共設施無法形成最佳的構建和支撐,如此,脆弱的地下基礎公共設施,遭遇外部因素的侵襲,薄弱之處就難免發生塌陷,危及路人安全。更尷尬的是,由於我們的一些工程缺乏科學配置和規劃,所以,反複開挖開建就成為時下常態。而相關部門的事後疏於管理和驗收,無形之中留下了一定的安全隱患。這些,都應引起城市管理部門的反思。
極端的惡劣天氣,我們無法回避。向地下要空間,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和要求。在二者無法規避的前提下,我們隻有通過不斷加強城市科學管理和規劃,加強多部門的統一協作,才能最大限度將路麵塌陷隱患消滅於萌芽之中。筆者讚同一句話,城市地下建設,不能僅僅隻注重“麵子”,更要注重“裏子”。誠哉斯言,“麵子”工程,難免流於花架子;而“裏子”事關大眾,是政府部門的必要作為,因為這是大眾出行最基本的安全保障,馬虎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