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首次低於全國工業和製造業增幅後,今年前5月機械工業固投仍延續這一態勢,同比增幅隻有15%。“這是曆年來少有的,行業發展預期很不樂觀。”業內人士坦言。
一重集團相關負責人用“異常艱難”來形容企業發展現狀。二重集團近日也因出現虧損被“披星戴帽”。龍頭企業尚且如此,行業窘境可見一斑。據了解,政府部門近日頻頻“聽匯報”、做調研,相關政策或將出台。
對此,一重一位負責人表示,企業希望國家從長計議,切實培育企業自主創新的環境。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蔡惟慈同樣建議,勿以短期刺激政策強拉速度,政府部門應注重規範市場競爭,促進優勝劣汰,利用內需資源,培育高端自主品牌。
在近日召開的機械工業“三基”工作推進會上,蔡惟慈預計,下半年行業強勁回升幾率不大,仍將以平穩為主基調。預計全年行業增速略高於2012年,但總體仍處於較低水平。其中,全年產銷增速預計在12%左右;利潤增幅8%左右;出口增長8%左右。其中,出口增幅或將不足8%。
警惕五種傾向
蔡惟慈將當前機械工業運行的基本特征總結為:緩慢回升、溫和增長、平穩發展。主要困難仍然是:需求不旺、產能過剩、成本上升。突出亮點是:外延擴張降溫、創新日趨升溫、市場倒逼轉型。
從機械工業發展麵臨的形勢看,盡管今年宏觀經濟環境比上年有所回暖,通脹風險緩解,需求形勢略好於上年,但程度有限;成本上漲、價格下行和產能過剩的壓力仍在增加;產業政策和市場環境有利於機械工業轉型升級。
事實上,由於行業發展形勢不好,很多企業對行業缺乏信心。加之競爭加劇,效益下降,行業內出現了值得警惕的幾種傾向:
過度進行降價競爭。為了降低成本,部分企業不惜在材料和工藝上動腦筋,以次充好,缺斤少兩,在質量檢測標準上實行“邊緣”政策,甚至某些知名企業和外資企業也有甘冒風險者。
在“寧丟利潤不丟市場”的思想指導下,進行非理性銷售,賠本賺吆喝。有些企業不但在國內打亂仗,而且到國外惡性競爭。不但自己活不好,而且攪亂了全行業的市場秩序,使業內企業都失去應有的合理利潤和發展後勁。
部分企業負責人的精力用於跑市場、壓成本,無力顧及質量管理,導致產品質量下降,品牌信譽受損。甚至出現了一些曾經取得自主創新成績、已經具有成功業績的高端產品生產企業,在再次拿到用戶訂單、投入生產時,卻質量事故頻發,讓用戶對國產化信心動搖。
不切實際地壓低配套協作夥伴企業的供貨價格,使供應商失去合理利潤,也失去精益求精、不斷改善供應質量的積極性,最終危及自身。
過度裁員。部分企業不但裁減一線普通員工,而且少數企業連技術骨幹也被殃及,企業長遠發展前途令人憂慮。
“以上傾向十分危險。”蔡惟慈提醒企業,這些短視做法對企業今後的前途十分不利,也和全行業“由大變強”的努力背道而馳。這樣做或許可以解一時之難,但極不利於長遠的可持續發展,必將傷及企業信譽和發展後勁,惡化全行業發展環境。最終隻能使企業自身和全行業陷於更大的困難之中。
企盼政策扶持
自2011年以來,機械工業就已告別高速增長周期。需求趨緩、增速下行的困難日子已兩年有餘。“如不采取刺激政策,低速增長、頗為熬人的時光還會持續很久。”蔡惟慈表示。
從目前來看,在機械行業,重複建設、產能嚴重過剩、惡性競爭愈演愈烈,已成結構優化調整的大敵,病根之一就是各地為做大本地經濟規模而競相出台超額優惠政策,分割市場、扭曲市場,導致優難勝、劣不汰。對此,蔡惟慈建議,政府部門要從深化市場化改革、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入手,為轉型升級改善發展環境。要有意識地利用“市場競爭”這一無形之手去優化資源配置,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升級。
在培育高端自主品牌方麵,當前,機械企業已普遍認識到“高端不足、低端過剩”的局麵是困難之源;也都認識到出路必須是向高端(包括高技術新產品和高質量的傳統產品)升級,並為此明顯加大了投入。但除了受製於創新能力不足外,還深受高端市場培育難之製約。高端市場培育難,一方麵表現在自主品牌不響亮,產品研製出來了,用戶不信任,市場難打開;另一方麵表現在外企極力打壓,一旦國內企業在某高端產品上有突破苗頭,他們馬上大幅降價,以拉攏用戶,封殺自主品牌成長空間。
對此,機械行業企盼以國家之力,用好國內寶貴的高端裝備需求資源,加強采購引導,培育自主產業。蔡惟慈表示,行業脫困需要國家政策扶持。但這種政策不是短期的刺激政策,而是出台和創造對行業自主創新、高端品牌培育的扶持政策與環境。
從具體措施來看,鑒於出口壓力日益加大,建議國家控製人民幣升值速度和幅度,同時提高出口退稅率,以抵衝、削弱匯率升值影響。
鑒於國家要求今年7月1日起,汽車實行國四排放標準,但目前市場隻能供應國三標準的油品,建議有關部門抓緊協調使油品同步升級,同時要對因推行國四標準而加大關鍵配套產品對外進口依賴的現象給予關注。此外,鑒於混凝土泵車等工程機械與道路運輸用載重汽車有很大區別,建議向國四標準過渡適當緩行。
鑒於國家對農機的購機補貼實行“先全額購機後給予補貼”辦法,在農機日趨大型化、高技術化、價格不斷上升的背景下,農民全額購機的財力不足,因而抑製了購買大型先進農機的積極性。建議改進現行補貼辦法。
鑒於對製造服務業發展的支持,建議對機械企業中日漸加速發展的服務性業務收入與生產性業務收入分開統計和核算。對服務性業務收入實行“營改增”,以減輕企業的財務負擔,為服務性業務的發展創造更有利的環境。
鑒於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議鼓勵再製造行業發展。目前,工程機械行業再製造發展勢頭初起,據企業反映有些地區規定不準再製造產品異地銷售,這不利於再製造業發展,希望有關方麵采取措施予以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