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花兒往往開在無人知曉的地方,轟轟烈烈的舉動也往往悄悄開始。北京的京北大開發就是這樣。
在北京的區域發展中,城南開發、CBD東擴、金融街西延、通州打造城市副中心,聲勢一個比一個浩大;相反,京北大開發,罕有人知。
事實上,在北京市“十二五”規劃將北部研發服務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帶作為“兩城兩帶”的戰略重點之一後,北京北部的海澱、昌平、順義便紛紛製定各自的開發計劃。
由於京北是首都“上風上水”,大規模的開發可能對生態產生影響,同時京北開發為表征的北部研發服務和高新技術產業帶的建設,也使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所確定的“兩軸兩帶”城市空間規劃被打破。因此,北京市規劃委與發改委之間就此產生分歧,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也就在所難免。
昌平4000億打造“三城一區一基地”
隨著近年來北京中心城區發展空間日益飽和,昌平的地位開始凸顯。“市裏現在對昌平的定位是‘北京未來經濟發展的中心之一’,關鍵詞是科技、教育和人口承接。”昌平區發改委總經濟師楊薇薇介紹。
在這一定位之下,昌平正著力推進未來科技城、沙河大學城、昌平新城、北京科技商務區(TBD)、國家工程技術創新基地這“三城一區一基地”建設。“目前,這些功能區已經先行進入了全麵建設期。”楊薇薇說。
“科技商務區的核心定位是世界級的科技服務中心,重點聚集發展科技金融、科技商務、研發服務三大業態,打造新興信息技術和生物醫藥產業兩大產業集群。”楊薇薇介紹,“科技商務區將填補京北地區高端生產性服務業和新興生活性服務業不足的空白”。
北京科技商務區由昌平區政府與中投發展合作開發建設,預計總投資1800億至2000億元,總建築量超過1500萬平方米,8至10年建成。根據規劃,科技商務區由科技金融島、科技商務中心區、科技運動公園、京北數碼港和生命科學園五大板塊組成。
昌平新城東區和沙河大學城則是兩個規劃人口都在15萬人左右的生活區,預計總投資規模分別為247億元、280億元。
初步測算,上述“三城一區一基地”計劃總投入接近4000億元。
海澱力推北部生態科技新區
中關村所在的海澱一直是北京經濟發展的明星,但海澱北部地區原來是傳統的農村地區,雖緊鄰中關村,由於道路、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後,長期落後於海澱南部地區。
據海澱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北部開發建設指揮平台總指揮穆鵬介紹,2009年國務院批複中關村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後,海澱區委區政府調整了海澱北部地區發展規劃,提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生態科技新區。
2012年10月17日——“十八大”召開前夕,北京市委常委會召開會議,原則通過海澱北部地區整體開發方案。
作為未來中關村核心區的一個增長極,5年內,海澱將建成翠湖、永豐、中關村軟件園三大組團,形成約40平方公裏的科技新區。到2020年實現產值過萬億元,並能吸納40萬至60萬左右的就業人口。
截至目前,海澱北部生態科技新區累計完成開發建設投資過千億元,今後還將完成1200億元的開發建設投資。
據穆鵬介紹,目前三大組團的土地一級開發取得新的進展,中關村軟件園二期整體控規調整方案得到批複,一級開發工作正在有序推進;翠湖科技園和永豐基地的一批項目已取得授權,正在辦理其他前期手續及實施征地拆遷、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
發改委、規劃委對京北開發有分歧
據知情人士介紹,昌平、海澱在京北的大開發雖然符合北京市發改委主導的“十二五”規劃,卻使目前的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被徹底突破,致使發改委和規劃委出現意見分歧。
2003年編製的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確定的北京市城市空間結構為“兩軸兩待多中心”。其中,關鍵的兩帶為,東部從順義、朝陽、通州到大興的產業發展帶和西側海澱、豐台、門頭溝的生態建設帶。
但實際發展中卻發現:東邊發展帶上的順義、朝陽、亦莊都很好,但在通州卻斷了——通州除了房地產,缺乏支柱性產業的支撐;西側帶,海澱山後與豐台、房山缺少產業聯係和互動,卻與昌平聯係緊密,海澱的企業一旦在海澱空間飽和,往往選擇向昌平擴散。因而,在編製‘十二五’規劃時,北京市發改委就提出建設北部研發服務和高新技術產業帶。
“京北的海澱北部、昌平和順義基本在一條線上,以前昌平南部有些空白,現在通過未來科技城、北京科技商務區的建設,就把北部這條線全聯係起來了,產業很清晰。”北京科技商務區建設有限公司總經理林澎認為,京北這條產業帶是自發形成的,且產業互補、符合產業發展規律。
但北京市規劃會對京北開發卻有些疑慮。“北京市規劃委不太認可,因為北部是‘上風上水’,昌平、海澱、順義幾家使勁開發,環境上可能有壓力。”該知情人士介紹,下一步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修編需要對此形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