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商務成本上升和投資環境問題讓部分外商有怨言
在最近的一項年度調查中,自2001年以來美國首次超過中國成為企業高管心目中最適合外商直接投資的地區。
在谘詢機構科爾尼公司針對全球範圍內302名企業高管進行的這項調查中,美國以微弱優勢超過中國,中國下滑至第二名,巴西和加拿大名列第三和第四位。
“這個結論意味著美國市場對企業高管具有吸引力。” 對外經貿大學外國直接投資(FDI)研究中心主任盧進勇教授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說道,雖然對整個投資的大格局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這說明他們對美國的投資環境有所肯定,而且肯定程度大於中國。
此次受訪高管們被要求就他們未來三年裏投資一係列國家的可能程度作答。科爾尼用收集到的反饋創設了一個指數,最低得分是0分,最高得分是3分。美國在調查中的得分是2.09分,中國得分2.02分。在接受調查的企業裏,2/3的年銷售額高於10億美元。
“中國的投資環境被美國超越包括若幹原因。”盧進勇說:“首先,綜合商務成本上升了,導致包括勞動力、土地、物流、服務收費等在內的生產成本與發達國家之間縮小了。其次,投資環境方麵存在一些問題,導致部分外商在華進行投資時有一些怨言,比如服務業開放程度不夠、知識產權保護措施不到位等。另外,中國經濟增長出現降速。中國經濟增速已由高速進入中速,這將是未來20年的常態。”
毋庸置疑,包括經濟增速在內的部分上述因素是必然趨勢,但是盧進勇認為,其中也有可以作為的地方:“服務業開放是我國正在醞釀的下一輪大開放的內容之一。”
“我們國家要多增加引資的正能量,政府可以左右部分政策因素,對實體經濟進行支持。在融資渠道上要加強改善,如果能在駐地為製造業提供融資,這將吸引外資企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俊峰博士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說:“美國經濟去杠杆化以後,對中小企業的服務非常到位,把在金融行業中空轉的熱錢進一步引導到實體經濟上,導致引資的比較優勢上升。”
實際上,美國目前正在重拾的“比較優勢”是在2008年經濟危機前後“丟失”的。2008年的危機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衝擊,當年失業率一度飆升到6.5%,其製造業在全球製造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也在2009年跌破20%,2010年跌至19.4%,低於中國的19.8%,從而喪失製造業產值全球第一的地位。
“本世紀初歐美出現一種理論,認為一個國家發展服務業就夠了。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國配置資源,占領產業鏈的高端,這樣對跨國企業而言能夠實現利潤最大化。” 王俊峰說:“近20年來,隨著物流技術的發展,全球化趨勢愈發明顯,跨國企業在全球布局,進行投資,發展速度較原先快了很多。這種情況下,實體經濟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發達國家被‘掏空’了。跨國企業並不在乎這個問題,但是,發達國家的政府層麵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
經濟危機後,美國政府就推出 “買美國貨”、“製造業回歸”等一係列政策措施及戰略部署。美國企業積極響應號召,在拚命掙紮4年後,美國的經濟數據開始出現複蘇態勢。
今年一季度,美國銀行業利潤總和為403億美元,同比增長15.8%,實現連續第15個季度的同比增長,創曆史新高。實體經濟也出現顯著扭轉,美國供應管理協會數據顯示,5月芝加哥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8.7,遠超預期。王俊峰認為,美國經濟的複蘇給中國帶來了一定的啟示。
“中國應當有危機意識,應當在為製造業企業的發展上做更多的支持。中國金融市場 的治理也是這樣,實際上中國現在不缺乏資金,錢不‘荒’,錢都在影子銀行裏,都被房地產行業和圍繞房地產服務的金融行業吸食了,資金分布嚴重不均,導致工業製造業出現‘貧血’。所以,在宏觀調整層麵上,政府應當支持擁有造血功能的實體經濟企業和創新型的中小型企業。企業也要真正把資金用在產品、技術的創新上,而不是投入到資產市場上,這樣企業才能做大。”王俊峰說:“西方的問題是實現再工業化,而中國要麵對的是如何打造工業化升級版本。打造改革開放2.0版本,前提是打造好工業升級。這是目前的核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