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與建設成為各國撬動經濟複蘇、實現增長的杠杆。隨著民眾提高生活水平的需求不斷增長,各國政府對基礎設施領域的投入持續增加,大規模的建設計劃不斷推出;同時,企業、金融機構以及行業組織努力尋求合作機遇,期望通過國際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與建設,共同拉動世界經濟走出困境。
6月6日~7日,在澳門召開的第四屆國際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高峰論壇上,各國嘉賓圍繞“投融資主體多元化背景下國際合作的新機遇”等熱點話題進行了深入討論。總體分析認為,隨著世界範圍內對基礎設施的需求持續增加,在投融資主體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國際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的前景廣闊、方興未艾。
全球市場需求強勁
據了解,本屆論壇由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經濟局聯合主辦,吸引了來自26個國家和地區的40名部長級官員、34家國際金融機構、26家外國行業組織,超過1300名代表出席。代表們對於國際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的前景普遍表示樂觀。
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劉錦章認為,歐美發達國家為更新升級老化基礎設施和刺激經濟複蘇,亞非發展中國家要加速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各經濟體為實現區域一體化,都需要在基礎設施領域實現互聯互通。因此,未來全球基礎設施建設市場將保持強勁需求。
來自於麥格理資本的高級董事總經理JohnWalker介紹了三種投資機遇。一是自然資源方麵的設施將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二是部分發達國家的土木工程等基礎設施處於老齡化,需要進行重振;三是針對中國工程承包商,可以通過采購、收購以及在其他國家海外投資,拓展國際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機遇。
經合組織(OECD)2012年報告也印證了以上分析。據報告預測,2013~2030年全球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將達55萬億美元,其中港口、機場以及鐵路運輸設施需求量11萬億美元,航空客運到2030年將增長兩倍,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增長3倍才能滿足全球經濟發展的需要。全球對基礎設施投資有著強勁的資金和技術需求。亞洲、大洋洲、南美和歐洲將是基礎設施投資規模重點地區。水務設施將是各地區投資最大的行業,尤其在亞洲、南美比較突出,而非洲的基建投資側重能源和交通行業。
投資多元呈現活力
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具有資金需求量大、投資風險高、時間周期長、流動性差等特點,融資難、渠道單一往往成為項目麵臨的最大難題。
然而,隨著國際基礎設施領域建設熱度再次升溫,多個多邊銀行表示將加大對各國基礎設施的投入,尤其是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世界銀行正考慮設立全球基礎設施項目融資工具,將資金引入最需要的項目,推動全球經濟增長。據悉,中國正與金磚國家籌劃成立金磚銀行,重點投資基礎設施領域。
中國人民銀行國際司副司長宋湘燕指出,在後金融危機時代,為了促進全球經濟複蘇,各國必須加強包括基礎設施在內的長期投資。據悉,截止去年底,中國的公路和鐵路通車裏程占世界第二位、高鐵占世界第二位。宋湘燕認為中國摸索的一些成功經驗可以跟其他國家分享,一是按照市場經濟原則,政府下放權力,企業自主決策,開放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市場;二是建立了多元化的投融資體製,保證了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需要;三是鼓勵外資以貸款、入股形式,擴大了資金來源;四是區分公益性和經營性的項目,對於公益性進行公私結合,對於經營性項目按照使用者付費的原則。
老撾公共工程與運輸部副部長Lattanamakhounnyvong表示,老撾政府一直盡力發揮國內財富、金融資源,同時也得到了國際金融機構如中國進出口銀行、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韓國複興銀行等機構的支持。“我們還在考慮如何運用新的投資模式,比如PPP及BOT,以提供更多、更有吸引力的引資方式。”他邀請公共和私營部門的投資者尤其是中國公司,來老撾發掘更多的商業機會。
據悉,隨著民眾對基礎設施項目需求的日益增長,維護成本上漲、預算緊縮,各國政府紛紛轉向私營部門補充資金缺口,利用方式包括私有化或者PPP等。私營部門投資參與基礎設施領域建設的熱情逐漸高漲,值得引起各界的關注和重視。從國際角度觀察,私營部門參與基礎設施已有數十年曆史。據安永公司的一項研究表明:每年世界範圍內大約10%~15%的基礎設施開支來自於私營投資人,有超過100個國家運用了某種基礎設施開發的私營參與模式。
正如中國商務部副部長陳健所指出,當前,國際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已成為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拉動世界經濟複蘇和增長的有效手段。從融資角度看,開放合作、多渠道、多方式籌集建設資金,已成為業界的共識,基礎設施領域的國際合作是大勢所趨。他希望有關各方特別是金融機構能夠順應趨勢,深化合作,創新融資模式,完善合作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