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中國路麵機械網 | 資訊中心 > 企業動態 > 正文

中信重工突破實現企業轉型發展

2013-04-24 08:55:34   來源: big5.lmjx.net/www
導讀:公司始終把技術創新作為核心戰略,以技術創新引領市場,通過技術、人才、資本、文化四大驅動力,推動企業從製造型企業向高新技術企業轉型,從主機供應商向成套服務商轉型,從本土化企業向國際化企業轉

2012年,是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發展曆程中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一年。

麵對複雜的內外部環境,公司以戰略自信、體製自信、文化自信、團隊自信,以“創新發展”為統領,積極應對,穩健發展,砥礪奮進,創造了艱難的輝煌。

公司成功登陸A股資本市場,並入選上證180指數樣本股,成為有影響力的A股上市公司。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總額、淨利潤等主要經濟指標創曆史最好水平,保持行業領先。公司的國際化、科技研發、管理創效及企業文化建設成果豐碩,業績突出,全方位提升了中信重工的綜合競爭優勢。

公司始終把技術創新作為核心戰略,以技術創新引領市場,通過技術、人才、資本、文化四大驅動力,推動企業從製造型企業向高新技術企業轉型,從主機供應商向成套服務商轉型,從本土化企業向國際化企業轉型,努力把企業打造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現代化企業。

  一、創新商業模式,成套產業成就經營藍海

  中信重工最根本的創新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即由單純的生產製造模式轉變為“核心製造+成套服務”模式。

著力構建“核心製造+成套服務”這一全新商業模式,中信重工依托工藝、主機和品牌優勢,做多領域、有特色的成套服務商,2012年取得顯著成效。基本形成了水泥、石灰、餘熱發電、球團、幹熄焦等板塊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均衡發展。成套總量實現突破,新增訂貨占比超過50%。成套營銷和執行體係基本形成。

通過商業模式創新,中信重工在成套總包領域正逐步實踐著包括EPC(設計、采購、施工)、EMC(合同能源管理)、買方信貸、賣方信貸、票據買斷、融資租賃等在內的多種成套模式。

4月27日,中信重工自主研製並總承包的河南省首條利用新型幹法水泥生產線協同處置生活垃圾示範工程成功投產,並新簽多條總包合同。這是繼水泥餘熱發電之後,中信重工在水泥行業節能環保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技術創新成果,也是城市生活垃圾處置技術工藝的革命性突破。

10月29日,由中信重工EPC總包的國內首個“綜合處理廢棄物新型複合水泥技術工程”合作框架協議正式在錦州簽約。12月18日,中信重工與河南泰隆建材集團公司簽訂穀城寶天曼高嶺土綜合開發利用項目總承包合同。該項目集新型固體物處理技術、餘熱利用、垃圾處理、礦渣立磨和高嶺土綜合利用為一體的高效、節能、綜合利用項目,具有重要的示範作用。

餘熱發電領域,縱深發展。2012年4月8日中信重工總包的中國平煤神馬集團首山焦化幹熄焦餘熱發電項目正式開工建設。該項目是目前國內最大的EMC合同能源管理項目,也是河南省首個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來實施的幹熄焦項目。是目前國內在幹熄焦熱發電領域技術最先進、裝機容量最大的項目。

在活性石灰領域,保持傳統優勢。在球團領域,走出聯合體新路子。在褐煤提質以及礦山成套領域,中信重工正依托自身主機優勢,通過關鍵工藝的突破把市場做大。

  同時,成就了公司國際化的新亮點。2012年2月,中信重工總承包的多米尼加共和國伊斯特瑞拉公司水泥一期項目正式開工建設。這是中信重工在拉丁美洲的第一個水泥成套項目,內容包括粉磨站EP總包與日產2500噸水泥生產線及其餘熱發電工程。11月9日,中信重工與多米尼加伊斯特瑞拉公司再次攜手,簽訂日產2500噸水泥熟料線和餘熱發電EP總包合同。

  2012年,成套項目為企業帶來了56.9億元的新增合同,同比2011年增長19.34%,奠定了中信重工在國內外經濟持續下行的巨大壓力下保持穩健前行的堅實基礎。

二、創新推進國際化戰略,海外市場亮點頻現

國際化始終是中信重工近幾年發展模式創新的重點。雖然2012年全球市場持續低迷,對於中信重工而言,卻是國際化進程中最具突破性和挑戰性的一年。

公司在海外搭建了國際研發平台,並順利進入研發階段,海外業務營銷、研發和服務三大功能基本形成。技術與營銷、營銷與服務、總部與海外公司深度融合,國際市場全麵拓展,海外資產為中信重工創造了良好效益,國際市場訂單有效增加了公司任務總量。

中信重工全資收購的西班牙公司實現逆勢增長,不僅創造了2012年的良好業績,也為2013年儲備了足夠的訂單。2012年,通過注資改擴建和引入總部機製,CITIC Censa公司已成為中信重工麵向歐洲、非洲、中東等國際市場的海外核心製造基地。

以淡水河穀液壓旋回破碎機投用和已安裝18台球磨機為標誌,全球8個地區的安裝項目取得重大進展,公司產品的設計、服務和質量等得到客戶高度認可。2012年12月,由中信重工設計、製造並負責安裝調試的澳大利亞SINO鐵礦Φ7.9×13.6米球磨機、Φ12.2×11米自磨機成功運行,首條線產出第一批鐵精粉,在礦業市場產生良好反響。

2012年12月17日,中信重工獨家買斷澳大利亞SMCC的100%知識產權。作為全球最大的礦山設備製造商,此舉使中信重工成為全球最先進的選礦工藝技術的擁有者。基於SMCC的知識產權,中信重工將提供礦業項目的破碎流程設計、地質冶金建模、破碎廠優化、礦山到磨機研究、破碎建模與模擬、工廠預算和詳細設計的前期及可行性研究等破碎谘詢服務。

同時,在成套業務上實現重大突破。以多米尼加、烏茲別克斯坦水泥總包為標誌,公司水泥大成套打入國際市場。

隨著海外機構與團隊的不斷壯大,中信重工目前已發展成為一家具有品牌影響力的國際化公司。

中信重工董事長任沁新表示,2013年,中信重工將繼續深化國際化戰略,持續推進國際化進程,進一步完善海外布局和營銷網絡,組建或重組智利、南非、北美、印度公司和技術服務公司,形成更加廣闊的市場覆蓋,提升中信重工的品牌影響力,強力拓展全球市場,實現總量突破,為公司發展提供強力支撐。

三、堅持科技創新,技術引領成效凸顯

2012年,中信重工堅持技術先導戰略,持續完善工程技術、產品技術和工藝技術“三位一體”的研發體係,不斷完善和強化技術創新平台建設,發揮技術中心整體功能,建立起扁平化、專業化、高效化的運作體製,構建自身核心優勢,新產品貢獻率達到74.3%,實現技術創效6.5億元。

在核心技術上,公司成立了低溫介質餘熱利用研發中心,形成了以水泥餘熱發電、幹熄焦餘熱發電、燒結窯餘熱發電及矽冶煉爐餘熱發電為優勢的一係列技術。新開發的幹熄焦餘熱發電技術已在平煤首山建設示範工程,密閉爐冷燒結礦餘熱發電技術已具備工程化條件,活性石灰超低溫餘熱利用正在落實示範項目。

在成套技術領域,公司實現了產品研發與市場需求有效融合。2012年4月,由公司總承包的山東彼那尼榮安水泥二期工程順利竣工點火。這是中信重工按照國際先進標準精心打造的環境友好型、集熟料煆燒和餘熱發電為一體的“交鑰匙”水泥工程,成為推進我國水泥行業轉型升級、低碳發展的新樣板。

同時,公司新推出集新型幹法水泥、餘熱發電、礦渣微粉、城市垃圾處理為一體的“複合綠色水泥技術工程”。

在新技術、新產品方麵,上海電力褐煤提質項目通過72小時連續運行。4000T/h半移動式破碎站係統、PXZ1750旋回破碎機、提升機防爆變頻控製係統、加氫反應器鍛件等高端產品的研製成功,以及國內首台集機電液及智能技術於一體的Ф5米開敞式、無軌運輸硬岩掘進機的投產,使公司新產品市場更加廣闊。

特別是在礦業領域,澳大利亞SINO鐵礦世界最大Φ7.9×13.6米球磨機及Φ12.2×11米半自磨機成功投產,巴西淡水河穀液壓旋回破碎機投入運行,並進入滿負荷生產狀態,顯著提升了公司在全球礦業領域的地位。公司全資100%收購澳大利亞SMCC公司全部知識產權,進一步奠定了中信重工在全球礦業的龍頭地位。

本文鏈接地址://big5.lmjx.net/news/2013/201304/2013042408553490.shtml
新聞投稿: news@lmjx.net
關注中國路麵機械網微信公眾平台
了解工程機械每日動態
微信公眾賬號:lmjxwx
更多

看更多話題>>《每周話題》欄目 —— 最新鮮的話題 做專業的評論,每周三推出

2017年工程機械行業熱點新聞事件
第143期:2017年工程機械行業熱點新聞事件

“日月如梭,文籍如海,探討不及,朱黃敢怠。”——宋·高登《東溪集·朱黃雙硯》。 2017年即將匆匆走過,工程機械行業發生的哪些新聞事件值得我們一起關注呢?讓我們一起梳理下。閱讀更多>>

聚焦2017長沙配博會精彩看點
第142期:聚焦2017長沙配博會精彩看點

2017年12月第一周,有關2017長沙配博會的各種消息鋪天蓋地,成為了工程機械行業本周最有熱度的話題。中國路麵機械網記者親赴現場報道了展會盛況。 據本網前方記者報道,展會吸引了包括卡特彼勒、三一、中聯重科、山河智能、山推、星邦重工等主機企業及300多家國內外配套件企業盛裝亮相,更有100餘家國際采購商現場采購。閱讀更多>>

2018中國挖掘機市場“徐州論劍”
第141期:2018中國挖掘機市場“徐州論劍”

2017年11月17-19日,2017年度中國挖掘機械行業第二十一屆年會在江蘇徐州隆重召開。中國挖掘機械行業製造商、代理商、配套廠商等企業高層領導相聚彭城,直麵發展難題,共同探求中國挖掘機械產業健康發展之路。閱讀更多>>

更多
複製鏈接 加入收藏
圖片資訊
山推發二批抗震救災保障設備到雅安 山推發二批抗震救災保障設備到雅安
八大裝載機品牌武漢論劍常林拔頭籌 八大裝載機品牌武漢論劍常林拔頭籌
三一泵送:火眼金睛除隱患 責任在心重於山 三一泵送:火眼金睛除隱患 責任在心重於山
中國南車中央研究院成立 中國南車中央研究院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