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曆了前幾年的飛速發展之後,進入到2012年以來,工程機械行業隨著國內經濟的持續低迷,進入到一個低穀期。由於大型製造業的供應鏈管理對各個廠家來說,是一個比較重要的課題,在市場轉變期間,供應鏈也呈現出若幹新的發展趨勢,下麵予以進行詳加說明。
工程機械行業供應鏈趨勢(1):各品牌廠家由產品競爭轉向供應鏈整體成員企業的競爭,打造供應鏈的整體競爭優勢以往各個品牌的競爭更關注於產品方麵,對產品的價格、質量、渠道、服務網點、商務條件、舊機殘值、零配件價格等因素投入更多。而現在則關注於供應鏈各成員企業的整體競爭:供應商(供應部件質量、所用零配件對整機的影響、綜合整機質量、配件質量……)、主機廠(生產響應、新品推出、產品差異化、生產過程質量控製、綜合成本、品牌、商務支持……)、經銷商(服務網點、服務及時性與便捷性、購買渠道、商務條件、促銷手段……)、物流商(物流價格、配送服務質量、物流一體化……)。從現實情況來看,產品競爭局限與一地一時的競爭,是戰術上的勝利;而整個供應鏈成員企業的競爭是長周期、綜合性的勝利,是戰略上的勝利。各個品牌開始對整個供應鏈進行分析,找出薄弱環節,進行加強以建立長期的競爭優勢。比如柳工成立中信物流建立物流競爭優勢、臨工扶持主要供應商建立上遊供應資源競爭優勢等。
工程機械行業供應鏈發展趨勢(2):供應鏈將朝著“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一體化方向發展,圍繞市場需求進行供應鏈改進。企業競爭的最終目標是擴大市場份額,獲取利潤,現階段工程機械行業已進入到白刃化競爭的階段,各個廠家必須以顧客需求滿意度提升為重要任務,從市場反饋到供應鏈環節的改進,滿足客戶需求並獲取競爭優勢。特別是現代工程機械行業新產品推出及更新換代比較快,各個廠家必須緊密盯住市場趨勢,不光是銷售部門和市場部門,其他各個部門(生產、研發、采購、技術、質量等)也需要多下市場,聽取直接用戶及經銷渠道的意見和建議,甚至需要重要的供應商也參與走訪市場,來對客戶需求把握達到最直觀的感受。廈工連續幾年來進行的“同心圓”活動,要求在淡季階段,各個主要部門直接參與到市場走訪活動中,最直接的理解到廈工產品在客戶中的反響。
工程機械行業供應鏈發展趨勢(3):以信息化為手段,計劃協同管理為基礎,實現供應鏈整體高效運作,是工程機械行業供應鏈管理內在需求。信息化手段的提升主要表現在:生產計劃的同步性、VMI庫存、JIT生產以及前段的市場預測準確性等方麵,當然通過電子數據交換加快信息流動,在準確性、及時性、可控性、完整性及標準化方麵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化在工具機械廠家的應用可幫助達到供應鏈達到更低的成本、更好的質量,以及更高的可靠性。
工程機械行業供應鏈發展趨勢(4):紛紛進行“集采分購”式的供應鏈管理模式,由公司層麵進行統一進行物流商及供應商的準入、整合、管理,各成員單位進行操作性采購和物流對接。把采購分為兩個部分,“采”----Resourcing,主要應用於供應商準入、供應商選擇、供應商考核、供應商評估、供應商認證等環節,著眼於對供應商資源的管理;“購”----purchasing,主要應用於計劃、訂貨、運輸、入庫、檢驗、售後、退貨處理等環節,著眼於日常與供貨方的對接與配合。各個品牌進行“集采分購”模式的另一個重要因素為多元化,各個品牌基本上都建立起多元化的競爭格局,不再滿足與某一個領域內的競爭,紛紛向工程機械多係列化產品綜合競爭進行布局,而不可避免的是,增加的產品係列隨之而來的供應商數量的成倍增長,而新供應商的進入良莠不齊,短時間內很難進行甄別與優選,給各個廠家帶來了大量的供應鏈管理成本。所以,為了控製供應商數量,保持供應鏈的上遊質量,把供應商資源管理放在公司層麵,促進各產品係列的優質供應商共享。
工程機械行業供應鏈發展趨勢(5):與供應鏈各成員企業的關係從競爭到合作,培養核心上遊供應鏈企業,予以支持並進行長期合作。主要方式有通過對內外部資源的優化配置和要素的共享運用,實現協同效應;共同提升主機廠、供應商、物料商之間的合作效率並減少浪費,增強客戶反應能力;分擔風險,使供應鏈各成員單位能夠共同抵禦風險,協同發展;提高生產柔性,更快速適應市場變化與技術更新;通過廠家對供應商的指導與支持,充分發揮供應鏈各成員單位的核心競爭力,創造競爭的整體優勢
工程機械行業供應鏈發展趨勢(6):加強了對供應鏈的重視,向供應鏈要效益,強化供應鏈的細節管理。內部流程、跨企業的合作。在行業上升階段,各個品牌以爭奪市場份額為主要任務,同時,銷量的迅速上升和需求的擴大,使得各個廠家以擴充產能、滿足市場需求為中心,在供應鏈環節的精細化管理及成本控製方麵要求不是太高;而在市場低潮的狀態下,各個品牌能夠騰出時間和精力,對供應鏈從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管理進行梳理,加強供應鏈環節的細節管理,控製並優化供應鏈成本。
從實際情況來看,供應鏈已經影響成為工程機械企業發展至關重要的一個因素,供應鏈的競爭優勢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完成的,需要一個體係化與長期化的積累,各個廠家需要及早進行轉型準備,打好供應鏈提升基礎,為以後的供應鏈競爭進行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