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盾構技術創新及盾構產業化高端論壇在河南鄭州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梁文灝、鄭穎人、王景全,中國科學院院士熊有倫以及來自高校和企業的專家雲集盾構及掘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華山論劍”,探討盾構技術創新及掘進中遇到的各種難題,為今後修建特長海底隧道提供技術儲備,為加速我國盾構產業化進程出謀劃策。
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隧道大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掀起新高潮,隧道穿江越洋正在興起,盾構研製和施工在未來一段時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為此,記者圍繞盾構技術創新及產業化采訪了盾構及掘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鐵隧道集團公司總工程師洪開榮博士。
承擔國家級課題搶占科技製高點
洪開榮畢業於北京交通大學,師從著名隧道專家王夢恕院士,主持多項國家863、973課題,在海底儲氣儲油洞庫群、複雜地質條件下盾構施工技術領域取得突出成績,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原學者等稱號。
洪開榮介紹:“實驗室的優勢在於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相互促進,良性發展,目前取得可喜成績,極大地提升了盾構及掘進技術創新能力。”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鐵隧道集團率先采用TBM成功修建西康鐵路秦嶺隧道。進入21世紀以來,他們率先采用複合式盾構成功修建廣州地鐵二號線越三區間,開啟了盾構法大規模修建城市地鐵的序幕。
洪開榮說:“在施工過程中,我們發現,‘洋盾構’往往水土不服,並且配件昂貴,也正是在一次次的攻堅克難中,我們認識到盾構國產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但是,盾構機製造工藝複雜,附加值高,技術僅為國外少數發達國家掌握和壟斷。“如果不能實現盾構國產化,我們將永遠受製於人。”
在科技部和河南省的大力支持下,中鐵隧道集團公司從2002年開始承擔起國家863計劃盾構關鍵技術課題研究,經過七年多努力,自主設計製造出我國首台複合式土壓平衡盾構——“中國中鐵一號”。如今“中國中鐵”係列盾構憑借故障率低、控製精度高、造價合理等優勢,已在全國軌道交通建設中發揮主力軍作用。
2010年初,科技部正式批準以中鐵隧道集團有限公司為依托,籌建盾構及掘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承擔起一批國家級科研課題。
2011年5月,重點實驗室承擔的首個973計劃“基於高效破岩的盾構刀盤刀具數字化設計基礎研究”課題啟動。
2011年12月,重點實驗室承擔的第二個973計劃“盾構電液測控方法與係統集成技術研究”課題通過了科技部專家論證。
2012年4月26日,盾構及掘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在鄭州國家高新區揭牌。
洪開榮介紹:實驗室圍繞盾構的地質適應性及盾構掘進的快速、安全、文明的目標開展相關技術研究,確定了刀盤刀具技術、盾構施工控製技術、係統集成與控製技術3個研究方向,刀具綜合檢測係統、施工數據處理、虛擬現實技術等11個試驗係統已經投入使用,開展了海峽兩岸盾構施工技術交流等一係列高層次交流活動,在多方麵取得重要進展。
“科研與施工緊密配合,相互促進。”洪開榮說。目前盾構掘進遠程故障診斷研究工作啟動,初步實現了盾構施工操作數據的實時傳送和分析,逐步在重慶軌道交通六號線、深圳地鐵十一號線、武漢地鐵過江隧道等項目展開試點並取得顯著效果。
攻克各類施工難題加速盾構產業化
“地麵變形、設備失效、方向失準是盾構機施工麵臨的三大國際公認難題,我們不但攻克了,而且積累了豐富的施工經驗。”洪開榮說,“我們是隧道專業施工隊伍,要敢為人先,勇於實踐,必須做隧道行業科技創新的引領者。”
被譽為“萬裏長江第一隧”的武漢長江隧道,麵臨帶壓進倉作業、盾構前方障礙物的探測與處理等五項世界性難題,盾構推向江中時,曾遇到沉船、炮彈等物體,嚴重阻礙了盾構前行。項目部成立了專門研究處理科研小組,對盾構進行全程監控,采用磁感應探測、高磁力吸引等先進探測方法,為盾構前行掃除障礙。
洪開榮介紹:“‘急轉彎’施工是越江隧道麵臨的一道重要難題,極易造成盾構卡殼、管片破損錯位、管片漏水等,嚴重情況下還會造成隧道變形、坍塌。” 在武漢地鐵越江隧道施工中,科研人員不但發明了盾構姿態預測糾偏技術,解決了失準難題,而且創造性地讓“盾頭”和“盾尾”分離,通過精確計算,嚴控盾構姿態、減小推力和掘進速度,使盾構成功通過了大曲線彎道。
廣(州)深(圳)(香)港鐵路客專獅子洋隧道是隧道施工從穿江向越洋時代延伸的標誌性工程。洪開榮任項目經理,帶領科研人員對盾構刀盤刀具、推進和驅動等子係統進行改進,使得各係統故障率顯著降低,逐一攻克了600米江底裂隙發育段等12項重大危險源,破解了盾構“江底掘進、相向掘進、地中對接”難題,為我國建設類似長大水下與海底隧道建設提供了具體參數和借鑒。
洪開榮介紹:“我國地質複雜多變,因此,我們掌握的盾構機類型豐富,實踐性強,這是我們與國際同行相比具有的優勢。”TBM是適應於複雜地質特長山嶺隧道施工,實驗室著力突破核心技術,開發研製出超越國際同類產品的TBM成套裝備。
在有著“解隴中之渴”之稱的甘肅引洮供水隧洞施工中,國家重點實驗室量體裁衣對“洋盾構”的刀盤和盾體進行設計與改造,施工連創新高,並以1868米的掘進記錄刷新TBM世界記錄。
中鐵隧道集團不僅在盾構科技創新中創造新記錄,而且在十餘年實踐中攻克了一個個盾構施工難題,成為盾構施工國家規範的實踐者和製定者。洪開榮主持、參與編寫的《盾構法隧道施工與驗收規範》等已成為國家標準。
穿江越洋 水下隧道發展方興未艾
“平步跨高山,談笑越江海。”中鐵隧道集團公司總工程師洪開榮認為,數百年來遇水架橋的思維正在被打破,從大江大河甚至海底下麵穿越已不再是夢想。
特別是沿江沿海地區,城市空間非常有限,而隧道出入口占地少、不擾民,優勢很大。因此,向地下和水下空間開發將是必然趨勢。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飛速發展,島與島之間、島與大陸之間、海峽之間的海底隧道連接越來越多,越來越重要。例如研究論證中的瓊州海峽隧道、渤海海峽和台灣海峽,屬於世界級工程,關係到物資運輸儲備、國家發展戰略和領土安全,適合采用超級盾構、TBM與鑽爆法聯合施工。施工智能化、信息化和機械化技術,都需要繼續加快發展和提高。
業內專家指出,江河海洋地下工程空間開發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已成為建築業新的發展亮點。
目前,中鐵隧道集團擁有盾構機60餘台,多次成功穿越長江、黃河和珠江等大江大河,攻克了海底花崗岩極度軟弱不均地層、高水壓進倉作業、長距離掘進對接等世界級難題,不斷刷新國內甚至世界記錄。他們不但總結出適宜水下大直徑盾構施工計算模型,前瞻性地進行盾構前沿科技研究,而且引領我國隧道施工進入穿江越洋時代,走在了國際盾構科技及產業化前沿。
“人在地上走,車在地下行。江河湖海任我遊,島峽相連新大陸。這是中隧人的夢想,也是隧道科技未來使命之所在。”洪開榮自豪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