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提升可行嗎
伴隨著各大主機企業銷售量的快速增長,中國工程機械市場容量不可能無限擴大,麵對這樣的形勢,核心配套件企業在緊抓機遇的同時,更要審時度勢時刻關注行業新形勢、新變化、新趨勢,及時調整企業發展戰略,謹防工程機械行業可能潛藏的新一輪洗牌。
配套件企業和主機企業的發展模式不同,主機更多需要做大,而配套件企業更重要的是做精,行業企業一定要首先專注、專業於某個領域產品的研發,以期成為所屬領域的真正專家後,再開拓其他相關產品。
技術創新是企業的生命,是企業發展的核心,而技術提升的關鍵則是人才。在激烈複雜的市場競爭中,由一個高素質的各類人員組成的人才隊伍,才能使企業立於不敗之地。所以,培養和引進高端人才始終是企業和行業的重要任務。
賈曉雯說,核心配套件的探索和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人才、資金和努力。2006年以來,本土企業用1年走了別人10年走過的路,這需要非常大的勇氣和毅力。同時,核心配套件行業又是艱苦的行業,厚積薄發的行業。所以,我國核心配套件行業應在“十二五”期間緊住機遇,並以此作為中國工程機械配套件行業崛起的契機。其中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堅持,堅持就會成功,堅持就是勝利。
市場與主機廠的微妙關係
“主機廠其實給不了什麽支持。”
李明(化名)說:“實際上,主機企業對於本土配套件企業的"感情"很微妙。行業中雖然有很多主機廠支持本土配套件企業發展的聲音,但實際上,做得最好的主機廠,都願意從海外采購核心配套件。”
對於行業的頂尖主機企業來講,產品定位多為行業高端。為了打造行業的高端產品,主機企業當然需要最好的配套件,在有實力的情況下,幾乎所有的配套件都是在全球化采購平台上完成的。核心配套件方麵,川崎、力士樂等外資知名品牌自然成為這些企業的首選。
李明說:“實際上,這些主機企業巴不得你造不出來。”在行業內幾乎所有人都表達希望本土配套件企業快速崛起的心願時,李明卻例出了自己作為一個本土配套件企業的“苦水”。
他說,行業內的主機企業大致可以分為3類,由於不同的原因,這些企業對於配套件企業的支持都可謂微乎其微。
第一,超大型企業。行業裏可以進行大規模全球采購的企業並不多,而頂尖的外資核心配套件企業數量也不多。因此,能夠掌握海外配套渠道,對於企業來講就等於掌握了一道行業壁壘。對於其他企業來講,隻要規模達不到一定程度,就根本無法進行全球化采購,這無疑確保了大型企業自身產品在市場上的領先地位。因此,在大企業方麵,做液壓件等核心配套件的本土企業往往拿不到什麽特別大的單子。
而且,李明發現,很多配套件企業在規模比較小的時候,這些主機企業願意用你,因為這時成本低,配套件企業沒有話語權;一旦等配套件企業規模做大,主機企業就開始琢磨別的思路,比如自己也上馬配套件項目,或者對這家配套件企業進行並購或者入股。李明說,“無論哪種方式,配套件企業都無法真正得到自己希望的利益。”
第二,具有一定實力的主機企業。在其他已經具有一定曆史和技術積累的主機企業麵前,可以說隻有少部分配套件企業能夠做到比較大的量。這些配套件企業要麽是與主機企業已經合作了很多年的,要麽就是配套件企業主動“抱大腿”抱來的。李明說,他們企業現在的思路就是,要主動抱主機企業的“大腿”。
第三,目前在行業內還比較新的主機企業。由於技術實力不足,這些企業才確實有訴求希望本土配套件企業快速發展,從而實現本地化采購,隻有這樣,他們才能真正有效降低自己的成本。然而這些企業也難以真正意義上對配套件企業進行支持。
由此三類企業可以看出,第一類和第三類企業都難以對配套件企業形成有效支持;第二類企業的做法也僅限於小範圍內的有限支持,對於其他尚未有合作關係的配套件企業也沒有支持的意願。
政策政策雖好,但奈何粥少僧多
2010年10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了《機械基礎零部件產業振興實施方案》,方案實施期為2010—2012年。《方案》中明確提到,在工程機械領域,要支持高壓柱塞泵/馬達,高壓液壓閥,液力變矩器,動力換擋變速器,液壓電子控製器,千噸級重型運輸車齒輪傳動裝置,全斷麵掘進機主軸軸承、密封件,大型行走機械用液力變速器及驅動橋箱等配套件產品的發展。
如今,距離2012年結束已經隻有半年時間。在這兩年多時間內,配套件企業是否切實感受到政策的推動呢?李明說,在《方案》中,提到了規模以上企業這個概念,而政策在落實時,也是相對較為傾向大企業。在配套件行業,多數企業的規模都相對較小,可以說能得到政策支持力度比較大的企業仍是少數。而且,在整個工程機械行業內,主機廠的規模普遍大於配套件企業,因此,有相當一部分資金流入了主機廠的配套件項目。所以對於整個配套件行業來講,政策雖好,但畢竟僧多粥少,多數企業隻能望洋興歎了。
李明並不支持這些政策傾向主機企業。他認為,配套件行業其實也是個技術含量極高的行業,尤其是在一些核心配套件領域,這點從核心配套件在整機產品中所占的成本比重就可以看出。主機企業延展配套件業務其實是有難度的,因為配套件企業的產量一般都要高於主機企業,一家主機企業無法消化掉一家配套件企業的全部產量。就像行業內做配套件產品做得較好的山推,其配套件產品也是要大量供應給行業內多家企業。
行業內一些較為知名的配套件企業也可以得到來自政府的支持。姚愛民說,“行星行能夠得到的政府支持,從2009年開始,都在100多萬元,2012年有望突破200萬元。”但從企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姚愛民希望支持力度更大一些。他說,現在比較好的一個因素是銀行貸款對他們還是比較支持的,因此企業資金比較穩健。但企業在發展新項目時仍比較謹慎。
在科研層麵,因為產品或技術創新獲獎而得到的資金支持力度對於企業的科研投入來講也隻是杯水車薪。這與行業特點密不可分,畢竟工程機械行業的投資規模相對較大,目前行業內的配套件企業,想要改善企業科研實力,所需的投資規模都非常大。
政策方麵還有很重要的一條是鼓勵形成集團公司,但是配套件企業似乎並不完全認可這一點。閔玉春說:“收購一家小的主機廠,或者一個大的主機廠收購我們,我們都沒有考慮過,我們希望和主機廠建立起來的是供應商和需求者的關係。”至於說雙方的合作,他更傾向的是技術合作,而且這種合作是深層次的,他說:“我們也不希望自己閉門造車,隻有以開放的心態才能創造更高的價值。”因此,他也非常希望政策能夠向鼓勵企業合作方麵進行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