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中国路面机械网首页
筑路机械分会
筑养路机械
English
电子样本 优势:电子样本直接通过浏览器查看,PDF文件需要PDF查看软件;普通纸样本需要印刷和邮寄费用,电子样本则不需要。

辉煌30年:装载机产销量世界第一

//big5.lmjx.net/www 2008-12-17 8:00:18 中国路面机械网 

    装载机标准的制订,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装载机行业的发展。生产厂家1978年不到20家,到80年代末就超过了50家,90年代末超过70家,年产量也由1978年的1315台增至1993年的16738台,达到了我国装载机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技术引进 对装载机发展的影响
      “技术引进”在中国装载机发展过程中,肯定是个关键词。改革开放初期,虽然中国装载机已经发展了10多年,但产品的技术水平,生产质量等方面都与国际先进水平有着相当大的差距。采访中专家给记者讲:“改革开放之初,大多国人从来没见过老外,在大街上看到一个老外都感觉很好奇,跟在屁股后面看个没完。记得谈判是在北京建国饭店,那是中国第一家合资饭店,我们是在那里第一次看到用塑料瓶装的矿泉水……”
      改革开放后,在当时机械工业部的主导下,曾先后引进了美国卡特彼勒、盖尔公司、日本小松、川崎、古河公司以及德国利勃海尔、蔡特曼公司和波兰斯老瓦沃夫公司的装载机技术(具体详见本刊上期《高歌猛进30年》一文)。其中,在1985年机械工业部还专门成立了“卡特彼勒引进技术办公室”,“一条龙”负责引进和消化美国卡特彼勒相关技术,包括装载机、推土机、林业集材机等。其中装载机包括CAT936E、966E、980S,分别由当时的厦门工程机械厂、柳州工程机械厂和宜春工程机械厂负责消化技术。同时引进配套的液力变矩器、动力换档变速箱、“四轮一带”、柴油机、液压件等进行消化。负责此项目的杨红旗先生在接受本刊专访时告诉记者,卡特彼勒技术引进项目是由当时的经贸委立项,由机械工业部主抓的重大项目,前后给数十个厂家总共拨款达7个多亿元。项目的技术引进耗时近5年,机械部从技术引进到项目验收前后抓了10年之久,最后形成了生产力。
      原柳工董事长张沛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引进国外技术对中国装载机的发展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张沛向记者强调:“柳工在与卡特长达8年的技术合作过程中,就深刻认识到了产品研发和建立生产制造体系的重要性:卡特彼勒公司当时每年有几亿美元的亏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保持每年数亿美元的产品研发费用。另外,建立一个高效率的高质量的制造体系对于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对卡特的合作和了解,柳工在上市后,也没有那么大的魄力花3500万美元去购买各种设备,打造柳工制造体系。思路和观念的变化比学到技术更为重要。”
      徐工科技副总经理、徐工研究院院长马铸告诉记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装载机的发展是迅速的,变化是巨大的。徐工从1985年开始引进了日本川崎凡司、美国盖尔公司的装载机技术。这对我们帮助很大,特别是在系统设计、结构设计、细节设计、管理等方面都得到了借鉴和提高,开阔了研发人员的视野和思路,为后来的装载机技术升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对于技术引进,杨红旗表示:“技术引进对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影响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提高了技术起点。比如说装载机在当时引进的都是比较先进的技术,这为国内企业提供了较高的平台。而且这些产品的技术在10年合同期内可以随着卡特产品的改进而跟随改进,这样保持了引进技术与卡特技术的基本同步。其次,加快了技术进步的速度。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加快了今后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的速度。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给国内企业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比如说柳工在引进卡特技术的同时,对生产管理及技术改造包括对关键加工设备的引进等方面都借鉴了卡特的模式,在这方面少走了很多弯路。在培训方面,外资企业为中方做了很多工作。由于在技术引进合同里面规疾,中国产品出口到国外,服务方面的工作由他们负责,在产品品质得到提升后,也促进了产品的出口。”
    
     售模式:从“上门订贷”到“4S店”的变化
      市场经营从“收款――开发票”式的销售,逐步发展到如今的“4S”店式的专营化、全球化。
      中国装载机行业能取得如此迅猛的发展,市场营销手段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为装载机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装载机市场经营机制的变化,1994年是一个关键的节点。
      在1994年国家宏观调控之前,装载机的市场几乎是供不应求。所谓销售被形象地比喻成“只有几个人在厂子里收款,开发票而已。”
      柳工刘良臣告诉记者:“中国装载机行业的市场营销变化,94年是个转折点。94年之前装载机的销售十分火爆,供不应求,所谓销售人员,甚至可以认为是财务人员,用户上门订货,交款。销售人员负责收钱开发票,很简单。随着94年国家宏观调控的开始,装载机的市场可谓是‘飞流直下三千尺’,而装载机产能经过前几年的快速扩张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市场竞争在短时间内变得残酷而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柳工、厦工、徐工、常林、成工等主要厂家开始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全国各地设立办事处。并由办事处承担起销售产品、配件供应、维修服务等工作。并在之后开始逐渐培养代理商,逐渐建立起了代理制。”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中国路面机械网

新闻投稿: 中国路面机械网是工程机械行业主流、权威的传播媒体。中国路面机械网的新闻资讯是百度、谷歌、新浪、搜狐等媒体的新闻源提供者,中国路面机械网所刊登的新闻将同步显示在以上媒体的新闻搜索中。

    
讨论区
查看
查看本文评论
我来评两句
专题栏目
中国路面机械网新闻资讯,专业、权威、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