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不久的將來,在你看到以下這一幕時也不用表現地太過吃驚:“一條模塊化生產線正在生產名片盒。與傳統生產線不同的是,關於製作這一名片盒的所有信息都被輸入到產品零部件本身,這些產品零部件通過與生產設備進行信息交流,指揮設備把自己生產出來。這種自主生產模式使得每個產品都具有個性化的特征,完全滿足每位用戶的定製需求。”
這是2014年4月在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一個由多家德國公司聯合研發的“智能工廠”正在呈現“工業4.0”典型的初級現實場景。
隨後在2014年8月20日,德國聯邦政府內閣通過了“2014至2017年數字議程”,旨在通過加強數字技術設施建設,助推經濟增長,並以此為工業4.0體係建設提供動力。工業4.0的重點在於把信息互聯技術與傳統工業製造相結合。在未來的生產過程中,將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機械之間也會形成數字互聯,進行信息交流。據德國國家科學與工程院估計,工業4.0可以使企業的生產效率提高30%。
事實上,早在2013年4月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德國政府邊喊出了“工業進入4.0時代”的口號,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德國工業的競爭力,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占領先機。該戰略已經得到德國科研機構和產業界的廣泛認同,弗勞恩霍夫協會將在其下屬6-7個生產領域的研究所引入工業4.0概念,西門子公司已經開始將這一概念引入其工業軟件開發和生產控製係統。
現如今,博世等知名公司已經在智能工業方麵邁出了腳步。德國副總理兼經濟和能源部長加布裏爾在8月20日的新聞發布會上也提到,像大眾汽車這樣的傳統製造企業也參加了今年的漢諾威國際信息和通訊技術博覽會,這也是一個信息技術與傳統製造業融合的範例。
“工業4.0”項目主要分為兩大主題,一是“智能工廠”,重點研究智能化生產係統及過程,以及網絡化分布式生產設施的實現;二是“智能生產”,主要涉及整個企業的生產物流管理、人機互動以及3D技術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等。該計劃將特別注重吸引中小企業參與,力圖使中小企業成為新一代智能化生產技術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時也成為先進工業生產技術的創造者和供應者。
除工業4.0以外,數字化發展還能為企業帶來更加豐富的數字商業模式,如網絡商店、遠程維修等。據調查,至少1/3的德國企業今天已經認識到,互聯網是能夠支撐成功經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數字化可以推動商業模式的升級。以遠程維修服務為例,企業將不再隻是售賣機械,同時可以通過網絡來為機械的運行提供保障,讓自己的經營方式更加多樣化。由此,企業可以隨同商品一同出售更多的增值服務。
在2013年德國電氣電子和信息技術協會所發布的《實施“工業4.0”戰略建議書》中,也用一些案例向我們介紹了4.0時代的工業製造:“當前汽車車身激光焊接生產線運行具有間歇性。間歇期各種設備的能耗占總能耗的12%。工業4.0之下,采用“網絡喚醒模式”,可大幅減少間歇期能耗。”“當前產品設計已被高度固化,客戶不可以將跨一款車的雨刷器用於跨廠商的其它車型。工業4.0之下,設計、生產均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可以完成端到端的從客戶需求到加工製造等各方麵的配置,以較低的成本滿足客戶需求,實現產量很低仍能獲利的一次性生產,為客戶生產該款雨刷器。”
這種4.0的工業時代,將以智能製造為主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它把德國的傳統製造技術與現代無處不在的互聯網技術相融合,產生智能化的機械設備製造。而我們回過頭來,反觀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卻發現中間的差距仍有許多。現如今,工程機械行業企業中所生產的產品已經可以和外資品牌齊頭並進,並且在某些工程機械產品領域實現超越,領跑於世界工程機械行業。無論是技術還是生產質量,都與國外品牌可一較高下。這得益於中國經濟和信息化高速的發展,也和企業自身的建設和投入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與此同時,我們也能認識到,“中國製造”的競爭力的背後,其實是傳統的低成本生產方式。然而,更為嚴峻的考驗在於,逐年來,中國製造行業隨著成本不斷上漲,競爭日益激烈,以低成本為動力的經濟增長已開始出現減速的跡象。自2006年至今,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已上升了130%;煤、天然氣與石油成本也在增加,在過去六年內分別上升了106%、102%和40%。
以國內生產總值(GDP)計算,中國2025年將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近幾十年的快速增長並不會一直持續下去:一些行業已到了其發展轉折點,中國現在正在失去市場份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是工人短缺,生產成本增加;由於工資上漲、通脹、出口以及運輸成本的增加,中國正在失去其成本優勢。
而作為國民經濟支柱製造業中的重要一環,工程機械行業也迫切麵臨著反思和變革,在過去的數年中,中國工程機械市場嚴重透支,整個行業在高速增長中忽視了企業自身對於技術和產品的升級,通過銷售設備所換取的資金並沒有妥善的應用在新技術的升級方麵,而是擴大工廠,提高產能以滿足市場巨大的需求。然而當冬季來臨之時,企業將缺少禦寒的“衣物”——技術。
在近兩年,受到金融政策、項目開工和市場飽和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重回理智發展的道路,中國路麵機械網在走訪多家企業時也發現,如今行業中的企業多開始修煉“內功”,將產品質量和研發而非市場營銷放在第一位,更多的企業加強對於製造業智能化的產品的研究,有多家企業逐漸采用更加智能的製造設備和智能化的管理係統。以通過技術革新向市場發起挑戰。這對於行業前進無疑有著推動,我們也為前些年近似瘋狂的市場表示扼腕,如果當時企業能看到未來的發展趨勢,或許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在未來競爭中可以少走更多的彎路。
在另一方麵,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企業仍將過多的目光投入與市場的占有率等話題中,忽略了產品研發和生產的未來發展趨勢。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被進一步磨平,在商業計謀和商務手段中花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這種本末倒置的行為對於提升國家整體製造業競爭力來說或許並沒有太高的價值。
德國此次提出的4.0工業的目標就在於智能化工廠(IntelligenteFabrik),而其背景也正與當前中國所麵臨的困境如出一轍:緊缺的資源、能源轉變和員工年齡結構改變。其變革的方式在於生產工藝與信息技術融合、產品個性化和生產人性化。提出網絡生產模式和網絡化工廠。這對於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應當有所啟迪並引起重視。
有專家認為,中國在傳統工業製造上與世界先進製造業還存在差距,但在信息通信技術方麵有更好的基礎。因此,“工業4.0”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提供了更好的趕超機會。正所謂亡羊補牢,未為遲也。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企業如果希望屹立世界舞台而經得住國外企業的競爭,就需要從本質上進行變革,通過智能信息技術和科技的創新征服市場,我們也期待在未來,由中國的製造業提出第五次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