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全球首條每小時產量達到150噸的幹法樓式機製砂生產線在湖南吉首投產運營。該設備由中聯重科製造,從產量和技術上均已達到全球領先水平。
在傳統混凝土設備隨工程機械行業陷入低穀時,中聯重科在多年前就已經為結構調整開始了準備。機製砂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戰略產品,未來10年高品質機製砂設備的市場需求將超過千億,每年的市場規模將超過百億。經過前期研發和第一代產品的市場檢驗,現在推出的“金砂”產品已經成為了市場上的絕對領先者,中聯重科在本輪結構調整中再次占得了先機。
“金砂”:產能高、占地少、零排放
被命名為“金砂”高品質機製砂係統解決方案是中聯重科集成了近兩年來機製砂項目成功案例經驗,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技術整合與創新,專門針對預拌混凝土和幹混砂漿產業用戶特點而量身定做,被業內稱為中國砂石裝備行業“價值引領之作”。
此次在吉首投產的“金砂”150t/h幹法樓式機製砂生產線,擁有20多項國家,可實現全天候連續高效生產並達到汙染“零排放”的目標。“金砂”機製砂生產線改變了傳統采砂方法毀壞河道與生態環境、漫天揚塵汙染的狀況。不僅如此,它所生產的高品質機製砂在節約水泥用量的前提下,還能夠顯著提高混凝土強度,從而強化房屋建築質量和使用壽命。無論是國內同類產品還是國際品牌的產品,“金砂”150t/h的生產能力都可以當之無愧的拔得頭籌,並且以不足100㎡的占地麵積,成為占用土地最少的機製砂生產線。
眾多行業領導與業內專家參觀考察了“金砂”150t/h製砂生產線,對“金砂”產品設計原理、生產工藝、製作水平以及環保性能給予了充分肯定。中國砂石行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韓繼先表示:“中聯重科金砂係列高品質機製砂係統解決方案非常好的把握行業發展契機,沒有延續傳統模式,而是高起點的進入行業,可以說為行業樹立了榜樣和方向,顯示了大企業的氣魄。”業內專家表示,“金砂”集破碎、整形、石粉控製、級配調整、機製砂含水量控製於一體,徹底改變了傳統機製砂生產線漫天揚塵的窘況。從視覺感官初步判斷,“金砂”生產的高品質機製砂粒形飽滿,針片狀含量低,對於提高混凝土和易性、密實度,降低水泥用量有積極促進作用。
“金砂”:降低骨料成本,提升混凝土質量、為客戶創造價值
從市場前景和投資回報角度看,近兩年來由於受到天然砂石骨料緊缺價格上漲,以及傳統低品質機製砂石質量難以滿足需要的雙向利好因素影響,“金砂”所生產的高品質砂石骨料,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客戶關注與青睞。據投資建設“金砂”150t/h項目的負責人胡正興介紹:150t/h高品質機製砂生產線,原材料成本26元/噸,成品砂67元/噸,生產成本10元/噸,每天按2000噸計算,每天的利潤為6.2萬元,每年按300天計算,一年的總利潤為1860萬元。吉首“金砂”150t/h項目試生產一個月以來,每天生產2000噸高品質機製砂,可以滿足當地三家攪拌站的需要,市場供不應求。
據業內應用過“金砂”高品質機製砂的客戶試驗數據顯示,將“金砂”高品質機製砂應用於商品混凝土,可顯著降低水泥用量,每立方米混凝土可降低成本15~20元。使用高品質機製砂配置的混凝土要比使用天然砂配置的混凝土強度高5~10MPa。如果應用於幹混砂漿,可省去烘幹環節,節約了200萬元烘幹設備投資成本的同時,機製砂每噸可節省烘幹費用約20元。中聯重科已經憑借“金砂”創造的成本優勢和質量優勢,在國內建設多條“三位一體”(機製砂+幹混+商混)和“兩位一體”(機製砂+幹混或機製砂+商混)項目,取得了良好的市場反饋和口碑。
“金砂”:節能環保、保護資源,前景廣闊
2013年全國商品混凝土保守估計達20億方,如全部使用高品質機製砂每年可節約1億噸水泥用量。若每噸水泥按300元計算,可為全行業節約300億元。每生產一噸水泥需要0.14噸標煤,產生0.7~0.8噸二氧化碳,如全部使用高品質機製砂每年可節約0.14億噸標煤,可減少7000萬噸~8000萬噸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僅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還能產生巨大的環境、社會效益,對於我國兩型社會的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砂石骨料產業是產值非常巨大的產業,已成為建材業除水泥意外的第二產值大戶,並且不可缺少或替代。2012年,我國年產砂石100億噸,直接產值約3000億元,根據美國freedonia集團最新市場調查研究報告顯示,全球建築市場的骨料需求量每年以5.2%的增速增長,到2015年將達到483億噸,中國骨料需求量將占到全球的一半,超過200億噸。2013年以來,中國砂石骨料行業形勢發生了急劇變化,河砂資源已經枯竭,如果全部由高品質機製砂進行替代,將產生超過萬套“金砂”係列產品的市場需求,必將成為工程機械產業未來最大的利潤增長點之一。麵對前所未有的產業機遇,水泥企業、商混企業以及產業鏈各方對高品質機製砂投資建設項目顯示出前所未有的濃厚興趣。中聯重科以前瞻寬廣的產業視野和戰略舉措,率先成為國內第一家進入高品質機製砂裝備領域的工程機械領軍企業,並迅速搶占了這個未來規模超千億產業的製高點,這無疑為整個工程機械行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借鑒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