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本一枝獨秀的柴油發動機業務遭遇重大挑戰後,濰柴未來的利潤支撐又來自哪裏?
有“譚大膽”之稱的濰柴動力董事長譚旭光近三年都在用行動回答這一問題。在通過國際並購進入工業叉車、液壓製造與遊艇領域後,譚旭光再度為濰柴的戰略布局又新增了一枚棋子。日前,濰柴發布乘用車品牌“英致”,正式宣布進軍乘用車。
曾要立誌做獨立的通用發動機製造商的濰柴,如今卻由零部件大步邁入叉車、整車製造領域。濰柴的戰略調整是否得當,現在難以判斷,唯一明晰的是,具有濃厚西班牙鬥牛士情結的譚旭光在企業經營上不服輸的“鬥牛士精神”。
但現實是殘酷的,在國內乘用車市場增長15%的良好背景下,自主品牌市場份額卻進一步下滑。作為後來者的濰柴,又有哪些資本在環境日益嚴苛的國內乘用車市場謀得一杯羹?
在品牌發布會後,重慶嘉川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濰柴動力輕型車執行總經理葉子青帶領幾位高管,一起向外界深度闡述了濰柴進入乘用車領域的商業邏輯與所做準備。
葉子青是國內汽車行業的知名海歸之一,從2003年歸國後,他經曆了國內汽車行業的黃金十年。從前福特產品研發工程師到北汽乘用車工程院院長,再到現在的濰柴汽車總經理,葉子青正努力進行由技術人員到企業管理者的身份轉變,而這也是大多技術派海歸麵臨的普遍問題。
訪談
記者:眾所周知,進入乘用車領域的最佳時期已經過去了,濰柴為何要進入乘用車?
葉子青:首先是乘用車的巨大增長空間與濰柴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成熟企業大多要進行業務的差異化與多元化發展,濰柴作為一家原本專注於商用車、工程機械領域的發動機製造企業,要分散經營風險就有必要由原本的生產資料領域進入消費領域,由商入乘。雖然乘用車市場競爭已比較激烈,但未來仍然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其次是濰柴多年的資金與技術積累。作為柴油發動機行業的領頭企業與首家在香港上市的發動機公司,濰柴有足夠的財力進軍乘用車。在動力係統、車橋方麵,濰柴有自己的技術積累,除了現有的柴油機優勢,濰柴還計劃自己開發汽油機。
記者:合資品牌不斷下壓,自主品牌目前普遍生存艱難,濰柴這樣的後來者如何求生?
葉子青:中國汽車市場遠未飽和,自主品牌正麵臨二次洗牌,先進入的未必能做得最好,後來者也有機會。市場並不是屬於先來者,而是屬於強者。作為背靠柴油動力和商用車的巨型企業,濰柴在資金和人才招納上有自己的優勢,有成為強者的基礎。
濰柴汽車全新的團隊將用全新的模式來開拓市場。技術總監、汽車工程研究院院長杜彬和我本人都是海歸,在福特等國際汽車公司中積累了多年開發經驗並有在北汽等自主品牌車企工作的經曆,副總經理、黨委書記韓黎生則由濰柴派遣,擅長企劃和財務管理;負責營銷的副總經理謝鳳高是本土汽車營銷人才,此前曾擔任長安汽車(10.65, 0.13, 1.24%)銷售公司副總經理。
英致品牌的營銷渠道將不走常規的4S店模式,而是采取包括4S店在內的多種形態的模式來快速布網,從核心地區逐漸向全國擴展,主攻二、三、四線城市;在市場拓展方麵是以地級市為主導的扁平化“1X”模式。渠道開發思路是聚焦“3、5、7”重點市場,即三個核心市場山東、重慶、四川;五個重點市場河北、河南、江蘇、廣州、雲南;七個次重點市場。
記者:是否考慮進軍轎車?
葉子青:未來濰柴英致進軍的包括乘用車和輕型商用車,近三年,濰柴英致暫不考慮生產轎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