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市場的完善和發展,“後市場”的概念延伸到了多個行業和領域,並進入中國。2012年濰柴在業界首次提出“發動機後市場”理念,即發動機銷售後,圍繞發動機使用過程中的各種服務,如定期保養、更換配件、添加機油燃油、維修服務、再製造和金融服務支持等。
現在山重建機在全國有60多家經銷商,銷售、服務網點600多個,並在歐洲、南美、非洲、中東等地區構建了銷售網絡。
追求以差異化營銷突破發展的山重建機,也在挖掘機的“後市場”上大做文章,如建立培訓學校、融資租賃以及籌備二手車交易等。山重建機期望通過主動創造,發揮營銷模式的競爭力,以品牌號召力和渠道力量保持差異化競爭優勢。而“後市場”服務平台的整合與快速發展,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選擇。
這樣,除新車銷售帶來的服務人員增加外,融資租賃、工程承接、二手車交易均需大量維修、操作人員。“學員可以到經銷商那裏工作,也可到我們承接工程的工地工作。依托企業強大的‘後市場’服務平台,安排就業對我們而言不是問題。”徐國傑表示,為企業輸送人才是山重建機投入大量資金、人力辦培訓學校的初衷。
同時,山重建機培訓學校也麵向社會招生,讓更多的學員分享大國企辦學的資源優勢,在中國工程機械領域“後市場”中迎來更好的就業機遇。
點評
麵向社會是責任是擔當
許多大型企業都建有培訓學校,常年為企業培養、儲備人才。在充足投入的支持下,這些緊跟時代步伐的培訓學校一般都師資力量雄厚、設備先進、技術領先。同時,對這些隸屬於企業的培訓學校而言,沒有資金來源之憂,也沒有經營壓力,因此很少麵向社會招生。許多人也因此對企業培訓學校知之甚少。
與之相比,社會上的職業培訓學校卻往往是在資金掣肘、教學實習設備落後、師資力量不足等情況下,想盡辦法擴大招生,通過收取學費維持運營或賺錢。
如果讓擁有資源平台的企業培訓學校敞開大門麵向社會招生,讓企業發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既是亟待就業的年輕人之福,也是大型國企積極踐行社會責任之舉。
因此,山重建機培訓學校敞開大門歡迎不同年齡、不同學曆的年輕人來培訓實習,為更多的年輕人提供就業平台,無疑充分顯示了其作為大國企的責任和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