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對部分熱點問題的看法
(1)產能過剩是企業發展之大害。
從企業自身利益出發,一定要努力擺脫這一被動狀態去爭取稀缺性效益。主管部門治理產能過剩不能隻用行政手段,應更多地發揮市場“無形之手”的作用。要深化改革,加速完善統一、公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促進“優勝劣汰”的進程,化解產能過剩壓力。
機械加工能力多數可重組、可改造、可升級,隻要工藝相近,比較容易轉產其它產品,因此隻要能推出適銷對路的新產品,原本過剩的產能就可以轉化為有效產能。因此要鼓勵機械企業通過技術進步化解現有產能過剩的壓力,開辟新的發展空間。
(2)必須把握好裝備進口的“度”。
要堅決貫徹“加快培育高端裝備的自主產業”的國家意誌,加強對裝備進口的控製和引導,發揮好國內需求對培育高端裝備製造業的拉動作用;同時要嚴懲某些外商用超常降價等不正當手段狙擊我自主創新的圖謀。
(3)理性看待“機器換人”現象
“機器換人”是大勢所趨。不要將其與“促進就業”對立起來。
“機器換人”的核心追求是將落後的製造方式升級為更為高效、更為環保、更為可靠、更有利於提高競爭力、同時也必將更有利於提高勞動者收入和生活質量的先進製造方式。
(4)關於機械產品出口增幅下滑問題
要高度重視機械產品對外出口中的困難。貿易保護主義、人民幣升值、成本上升等諸多困難正在快速削弱我競爭力。機械工業是中國對外貿易結構升級的主要支撐,為恢複其增長勢頭,在機械企業自身加大努力的同時,建議國家提高出口退稅予以支持。
(5)關於重機行業全麵困難問題
骨幹重機企業主要為國家重點建設服務,現在全麵陷於訂單嚴重不足的困難之中。如聽之任之,多年來培養的骨幹人員將流失,核電等重大技術裝備的自主能力將受到極大影響。因此建議有關部門千方百計保障核電等項目的最低限度訂單。
4、機械工業要為實現“中國夢”作貢獻
實現“中國夢”要有“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中國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全盤西化的邪路。中國崛起要有麵對敵意和阻遏的準備。中國夢的實現要有“自強”作為支撐。如果經濟“大”而不“強”,就沒有“自信”的本錢。因此,加快“由大變強”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然要求。
實現“全麵小康”和“中國夢”,工業化是支撐,機械工業在工業化中責任最大;機械工業必須在“由大變強”上先行一步,這樣才能從裝備上保障其他行業“由大變強” 。
機械工業“由大變強”的主要標誌
A、能為用戶提供一流的產品:
品牌、品種、質量、水平、價格競爭力均居世界先進行列;
B、擁有一流的企業:
一是要有一流的產能,生產廠房、加工設備、出廠試驗條件等“硬件”現代化程度居於同行前列;
二是要有一流的員工素質,保障實現管理水平、市場營銷能力、為用戶服務能力等“軟能力”達到一流;
三是具有一流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但要有世界同行中領先的利潤率;更要擁有一流的創新能力,足以支撐產品持續升級,並引領 “綠色”潮流。
C、擁有一流的產業鏈:
要建立起完整而一流的配套協作體係,能為主機提供一流的特種材料、關鍵零部件和工藝協作支撐。“強國”最終必須體現於在國內、乃至國際持續領先的市場份額。
從表征“強弱”的諸多要素考察
產能、廠房、生產裝備等硬件一般差距較小;但人員素質、質保體係、創新能力、盈利能力及產業鏈上下遊支撐力等軟能力則普遍差距明顯。
可見,“圖強”之路必須將人、技術、管理、體製機製等看不見的“軟”能力提升放在更優先位置。
希望機械企業中的骨幹企業,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危機感,認真謀劃自身的“圖強”戰略和實現途徑,用好倒逼機製,變壓力為動力,挖掘改革的紅利,培育創新驅動的能力,找準突破口,明確著力點,化被動為主動,為實現強國夢作出自身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