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集體“失語”,既有自身的結構性原因,也受到國際礦山企業格局的製約。一方麵,我國擁有千餘家礦山企業和數百家鋼鐵企業,行業集中度偏低。另一方麵,巴西淡水河穀、澳大利亞力拓、必和必拓和FMG四大鐵礦石生產商幾乎壟斷了全球鐵礦石產量和全球海運貿易量的近三分之二。2012年,中國共進口鐵礦石7.44億噸,其中從四大礦進口的鐵礦石占到65%。
值得一提的是,高昂的開采成本也是我國喪失國際定價權的重要因素。據計算,國內鐵礦石開采總成本在80~100美元/噸,中小礦山的成本甚至超過140美元/噸。相比之下,國際礦山巨頭的開采成本平均隻有40~50美元/噸。
自2010年起,運行了三十年之久的鐵礦石長協定價機製土崩瓦解,接近現貨交易的鐵礦石季度和月度定價模式被三大礦“強製執行”,並且普遍采用普氏指數作為定價依據。然而,普氏指數是對僅占5%的少數樣本的價格評估,並非反映所有成交樣本的平均價格,也極易被操縱。
縱然“中國版”鐵礦石期貨還無法撼動普氏指數的壟斷地位,但從此世界有了“中國聲音”,這也是“中國價格”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必需的一個環節。
供應寬鬆成常態
與上市首日的火爆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鐵礦石期貨隨後走出了一波六連陰的行情,這多少讓業界有些措手不及。
市場普遍認為,鐵礦石期貨的曇花一現在很大程度上源於目前供過於求的市場形勢。從供給看,今年三季度必和必拓、力拓和FMG等全球礦石巨頭鐵礦石產量均創曆史新高。其中,全球第四大鐵礦石生產商FMG鐵礦石產量為3490萬噸,同比增幅高達91%;力拓鐵礦石產量為5338萬噸,同比增長1.4%;必和必拓鐵礦石產量從去年同期的3980萬噸增長到4880萬噸,增幅為23%,其全年鐵礦石產量預期也從原來的2.07億噸調高至2.12億噸。有分析認為,隨著四季度各大礦山擴產項目的繼續推進,全球鐵礦石產量有望進一步攀升。
國際巨頭的礦石供給源源不斷,也導致國內鐵礦石港口庫存水漲船高。相關數據顯示,截至10月25日,全國主要港口鐵礦石庫存量達到8036萬噸,周環比增加299萬噸;並且今年三季度以來鐵礦石港口庫存一直處於年內高位。
然而,從中國鐵礦石需求來看,隨著鋼鐵行業淘汰落後、結構調整以及環保達標等行動的深入,以及原礦產量的不斷增加,我國對進口鐵礦石的需求量也將進一步減少。
“鐵礦石期貨近、遠月價格倒掛的情況,已經充分反映了鐵礦石供應寬鬆的預期。但與此同時,鐵礦石價格也不會出現大幅度、跨越性下跌,隨著逐漸接近120美元/噸的低價區間,未來礦價跌勢或將逐漸減緩,進而以時間換空間。”一位業界分析師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