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的困局一直籠罩著中國的一些行業,這其中水泥行業一直屢受詬病。
近日國務院再次發文要求解決產能過剩問題,而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如果不能提高行業生產標準,落後產能將長期存在。
“現在水泥行業普遍反映產品不好賣了,錢難賺了。”北京市一家水泥相關企業的工作人員張同(化名)感歎道。
據張同介紹,早在2012年年底,我國新型幹法水泥的實際產能就已達到了28億噸以上,加上尚未退出的落後產能,當時我國水泥產能就已經超出了當年水泥實際需求8億噸。
為積極穩妥化解水泥、鋼鐵、電解鋁、平板玻璃(等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的矛盾,國務院近日印發了《關於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專門化解相關領域產能過剩的問題。
水泥行業產能過剩問題長期存在,但一直以來都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
張敏認為,此次《指導意見》中針對水泥行業的問題,提出了加大淘汰落後產能、鼓勵企業兼並重組等具體治理措施,具有較強指導意義。
那麽,這是否意味著未來水泥行業會出現一次倒閉的浪潮?
“倒閉潮應該不會出現,但是兼並潮倒是很有可能。”張同告訴法治周末記者,“通過政府力量淘汰一批企業,通過市場行為再整合一批企業,未來水泥行業將會出現更多實力雄厚的大型優質企業。”
產能過剩的“伏筆”
盡管國內水泥廠不斷地增多,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市場對水泥的需求卻並非一直如此強烈。近幾年,高鐵等建設項目逐漸減緩、房地產市場也受政策製約,對水泥的需求也就逐漸降了下來
張同回憶,2008年以前曾經有段時間水泥銷售特別緊俏,那時候江浙一帶限電,甚至有錢都買不到水泥。
據張同介紹,當時大家都跟瘋了似地搶購水泥,有的人甚至為了買水泥還要去“托關係”。
在產業經濟評論家洪仕斌看來,水泥行業的走勢與我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房地產行業的發展狀況密切相關,基建項目和房地產市場的變化會對其產生重要影響。
為了應對金融危機,拉動內需,當時我國4萬億元的基建投資和房地產市場的爆炸式發展,使得短時期內對鋼鐵水泥的需求出現了大幅度增長,於是一股“水泥熱”便迅速蔓延開來。
“那時候人們的想法很簡單,往往隻要比銀行利率高的行業就會去投,當看到水泥需求量如此之大時,很多人就都蜂擁而至。”張同說,尤其是2006年到2008年期間,國內開始大批量地上馬水泥項目。
“隨後問題也就出現了。”張同認為,盡管國內水泥廠不斷地增多,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市場對水泥的需求卻並非一直如此強烈。近幾年,高鐵等建設項目逐漸減緩、房地產市場也受政策製約,對水泥的需求也就逐漸降了下來。
“國外建造一個水泥廠一般要28到32個月時間,國內最快也要14個月的時間。很多人本打算建好水泥廠後三五年內收回成本開始盈利。但是,有的水泥企業甚至連工廠都還沒有建好,水泥市場便開始走下坡路了。”張同表示。
“現在水泥產能過剩,早就沒了昔日的風光。”張同告訴法治周末記者,當前水泥價格快降到成本價了,以前能賣300多元一噸的水泥,現在隻能賣上200多元,很多企業隻是維持成本。
據張同介紹,現在有些規模相對較小的企業已經被大企業所兼並,有的企業則已經停工或者關閉了部分生產線,還有一些根據市場需求調整了自身產品類型,或是通過從事環保型生產項目獲得一定的政府補貼。
水泥標準的尷尬
雖然一些水泥企業本不願意生產32.5複合水泥,但在市場不景氣的時候,也不排除會有企業選擇生產這種產品,以此增加銷量,甚至以次充好
張敏告訴法治周末記者,此次《指導意見》中關於化解水泥行業產能過剩的方案中體現出了要求不斷提高水泥產品質量,逐步淘汰低標號產品的導向,以此促使一些缺乏競爭力的小企業退出市場。
法治周末記者在該《指導意見》中發現,其明確提出:“加快修訂水泥、混凝土產品標準和相關設計規範,推廣使用高標號水泥和高性能混凝土,盡快取消32.5複合水泥產品標準,逐步降低32.5複合水泥使用比重。”
“所謂32.5複合水泥,是指根據國家標準,其強度值應達到32.5的複合水泥。”張同表示。
據張同透露,這種型號的水泥裏可以添加很多混合材,比如煤灰或者石灰石,因為這些材料大概隻有幾十元一噸,也就意味著摻料越多其成本越低,利潤空間越大。
“雖然國家對摻料也有相關規定,但是由於水泥成分不像食品成分規定得那樣明確,因此隻要其強度值達到了32.5,在摻料的選擇上就有了很大的操作空間。”張同說。
中國水泥協會高級顧問高長明曾公開對媒體表示,目前這種32.5複合水泥,也就是低檔水泥,其所占的市場比重達到了65%以上,42.5標號的中檔水泥占25%,52.5標號的高檔水泥份額小於10%。
張同透露,32.5複合水泥大多都是由一些小型水泥企業生產的,並且大部分都銷往市場上的散戶使用,而一些大型施工項目對水泥的要求較高,審核也比較嚴格,往往不會選擇這種產品。
“企業生產32.5複合水泥主要還是為了多賺錢,因為即使其產品強度值超過了32.5,在沒有達到42.5的水平下,也還是屬於32.5水泥,所以就有企業會多加摻料。”張同表示,這也就能夠解釋,為什麽同樣一袋標注為32.5的水泥,有的賣30元,有的就隻要20元了。
在張同看來,雖然一些水泥企業本不願意生產32.5複合水泥,但在市場不景氣的時候,也不排除會有企業選擇生產這種產品,以此增加銷量,甚至以次充好。
那麽,該如何更好地解決上述問題,麵對32.5複合水泥的困局,張同表示了一定的擔憂。
兼並重組或是出路
在具備了這種規模的情況下,企業不僅可以依靠雄厚的實力在技術上做出更多創新,還可以對市場格局進行優化,防止盲目競爭下導致的資源浪費,讓整個水泥行業的發展更加科學有序
張同認為,水泥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不能簡單地以減少產量來應對。當前水泥總體產能的下降空間也就隻有20%左右,真正的出路應該是通過企業之間的兼並重組來優化配置。
產業經濟評論家洪仕斌也認為,在國家出台的相關治理政策後,一些規模較小的水泥企業很可能會被一些大企業兼並整合,水泥行業將加速洗牌,讓更多的優秀企業脫穎而出。
在張同看來,各地政府出於政績觀考慮,往往隻注重企業對當地稅收的貢獻,缺乏全國大市場的視野;一些水泥廠也因為產品輻射半徑的限製,難以在全國市場進行布局規劃。
“水泥對運輸要求較高,產品輻射半徑較小,因此全國各地對水泥產品的需求參差不起。”張同認為,比如現在江浙一帶水泥產能過剩情況尤為嚴重,而新疆、西藏等地或許還有一定的產品缺口,“一些大企業擁有先進的技術能力和管理團隊,往往會根據這種市場需求決定其產品產量和銷售地點,因而可以更好地開發市場實現盈利。”
張同舉例分析道,2011年年底中國建材集團宣布成立西南水泥有限公司,西南水泥是中建材繼組建中聯水泥、南方水泥和北方水泥後的第4家水泥公司,截至當時,中建材已重組整合了250多家水泥企業。
“在具備了這種規模的情況下,企業不僅可以依靠雄厚的實力在技術上作出更多創新,還可以對市場格局進行優化,防止盲目競爭下導致的資源浪費,讓整個水泥行業的發展更加科學有序。”
對於當前水泥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一些實力較強、技術比較先進、產品銷售情況較好的企業表現出了比較樂觀的態度。
在這些企業眼中,如果當前過剩落後的小產能都被淘汰掉了,水泥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也就不再嚴重了。”張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