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工程機械脫離“黃金十年”高速增長後,絕大多數企業都不約而同的采取跑馬圈地的粗放經營增長方式,進行瘋狂的產能擴張,雖然都賺的盆滿缽盈,但隨著行業“寒冬期”的降臨,好日子走到頭,一係列的頑疾也浮出水麵,盡管行業一再呼籲淘汰產能過剩,但依舊收效甚微。
由於近年來的重複建設,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結構不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部分產品產能嚴重過剩,比如挖掘機行業,目前我國的產能已經超過40萬台/年,而全球每年挖掘機的需求量尚不足40萬台。
過剩的產能必然引發低價競爭。國內企業在國際市場上進行激烈的低價競爭是造成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經營增量不增利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1年底,工程機械市場需求急劇萎縮,加之國內外經濟減速,工程機械開始了長達26個月的負增長。產能過剩惡果凸顯,企業間競爭日趨加劇,融資租賃、信用銷售、按揭銷售等一係列奇招層出不窮,直至爆出零首付!結果,非但無法將企業從產能過剩的泥沼中拉出,反倒滋生了惡性競爭、應收賬款激增等一係列並發症。中國工程機械從此陷入了惡性循環的怪圈,淘汰過剩產能的進程卻仍舊逡巡不前。
當前,中國工程機械產能過剩形勢如此嚴峻,但必需的核心零部件尤其是高端液壓元件卻一直依賴進口,這不僅導致行業近90%的利潤為外國企業所吞噬,更導致中國主機產品的生產能力間接地為外國限製。
我國的機械製造企業想要走出產能過剩的困局,需要對產業結構進行適當的調整,認真思考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在管理方法和產品技術研發方麵加大力度。改革與創新是行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在實現質量過硬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做到與眾不同,始終走在行業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