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湖南省常德市漢壽縣還戴著“農老大”的帽子,工業產值僅僅4億元。5年後,漢壽已進入湖南省縣域工業經濟前四強,2012年規模工業總產值139.15億元。巨變,是一家全球企業與一個內陸農業縣的產城互動試驗結果。
“產業集聚是新型城鎮化的關鍵”
漢壽縣一直是“農老大”當家,甲魚之鄉、苧麻之鄉、黑楊之鄉,一個個農業美名,實則是漢壽現代工業落後的另一種寫照,工業基礎極為薄弱,產業工人自然也寥廖無幾。
1992年,漢壽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就已成立,但直到2009年底,除了一兩家製藥企業之外,還基本上是一片低矮的丘陵,周圍是稀稀落落的數十戶農家。這個已經成立17年的省級經濟開發區鮮有問津者,更別說投入巨額資金。
這個農業縣,亟須突破。
此時,中聯重科也在尋找新的布局點。這是一家總部位於長沙的全球工程機械企業,是世界混凝土機械排名第一、全球起重機械排名第一的雙料冠軍,在中國環衛機械市場也占據著絕對領先位置,市場覆蓋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提出的發展戰略是,做立足本土的全球化企業。在他看來,全球化企業不僅僅是指走出去之後在海外實現本地化運作,更意味著在中國本土要“根深蒂固”,其具體策略是企業依托城鎮布局,帶動關聯產業向城鎮集聚,“越是本地化,就越是國際化”。
多年來,從湖南長沙向西直到臨近湖北的常德津市,在長達260公裏的沿線上,中聯重科已經初步構建起一條貫穿4個地市、12個縣市區的工業走廊。其中,沅江的泵車、德山的液壓等均依托小城鎮設立。漢壽是常德最接近長沙的地方,到長沙的車程僅僅一個半小時,幾年後,如果長(沙)益(陽)常(德)高鐵通車,甚至隻要三四十分鍾。在詹純新眼裏,漢壽恰好處於這條工業走廊的關鍵節點。
漢壽與中聯重科可謂一拍即合,詹純新提出的“產業集聚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關鍵”這一發展思路立刻成為雙方的共識。
2009年底,中聯重科簽約落戶漢壽高新區。2010年1月,中聯重科漢壽工業園奠基開工,總投資7.5億元。麵對一片荒地,為了讓企業盡快投產見效,漢壽和中聯重科都全力以赴。最關鍵也最頭疼的問題是如何實現人的集聚。
詹純新的辦法是,“用工實現本地化,就地招工、就地培訓。”
“80%以上的員工都是本地人”
“以前在珠海打工6年,老婆總是叫我回來,可是,我回來又沒有什麽地方去,隻好"漂"著。”說起在外打工的艱辛,中聯重科混凝土機械分公司的裝配鉗工蔡猛還有些感慨,“2009年,我聽朋友說,中聯重科要在老家建廠子,我就回來應聘,成功了!”
從珠海回來的蔡猛,並沒有馬上實現在家門口上班的夢想。“我們先去了公司的益陽沅江工業園,在那裏熟悉工作。”蔡猛說。與他一同去益陽沅江的還有200多個常德人,他們都是熟練工人。與蔡猛不一樣的是,還有另一批剛剛從田裏甩掉泥巴的新手。
中聯重科混凝土機械分公司站類事業部總經理豆文化說:“當地的熟練工人很少,公司和漢壽縣政府聯合招工,先是送到漢壽當地的一家技工學校培訓了一段時間,再送到長沙總部培訓了整整一年,培訓期間公司發工資。”
2011年5月,中聯重科漢壽園區正式投產後,派往沅江和長沙的員工全部回到了漢壽。當年,中聯重科漢壽園區就實現產值27.7億元,員工人數也迅速增長,達到了1700多人,迅速帶動當地就業。據漢壽高新區黨工委書記楊戊介紹,在漢壽高新區的3700多名就業人員中,已經有1500多人成為了企業工人。
這讓豆文化很開心,“我們80%的員工都是本地人,主管隻有一個不是本地的,員工的流動率還不到2%。做過現場管理的人都知道,人員的本地化是提高產品質量的關鍵。今年,在整個集團,我們的效益都是最好的。”
蔡猛也很滿意,“以前在珠海的日資企業,3000多塊錢一個月,開銷又大,不敢出去玩,一年到頭剩不下幾個錢。現在我每個月都有4500到5500元的工資,在公司吃飯和住員工公寓都不花錢。最重要的是,在中聯上班,很有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