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總署昨日發布的數據顯示,6月出口同比下降3.1%,低於上月的增長1.0%以及市場預期值增長3.7%;進口同比下降0.7%,也低於上月的-0.3%和市場預期值增長6.0%。此外,6月貿易順差擴大至271億美元,高於上月的204億美元。
這不僅意味著市場一直擔心的經濟持續下行趨勢可能成為現實,也意味著,年初製定的進出口8%的增長目標,很可能難以實現。
《第一財經日報》此前從權威渠道獲悉,早在去年製定目標之時,內部便有爭議,認為8%的增速可能過高。外貿主管部門主張在外需狀況不景氣的背景下,使用更為動態的,占全球貿易份額的方式來製定全年規劃,但未被采納。
進出口顯示真實走弱趨勢
在相關部門集中調查了1~4月份對港“貿易虛高”之後,5~6月總體貿易開始走弱趨穩。
在昨日的上半年外貿進出口情況發布會上,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綜合統計司司長鄭躍聲表示,二季度進出口增速明顯放緩,使得上半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體低速增長。他認為,經過兩個月的回落,目前對香港的出口統計,已經反映真實貿易情況。
數據表明,一季度,我國進出口值為9752.5億美元,同比增速為13.5%。二季度進出口10224.4億美元,同比增速為4.3%。其中,5月外貿增速僅為0.3%,6月進一步下滑至負增長2%。
“從海關的統計數據也能看出來,內地對香港的出口統計從5月份開始基本恢複到正常,目前我們對香港出口的統計我認為反映了真實的貿易情況。”鄭躍聲說。
海關月度調查顯示,接受調查的近2000家出口企業當中,今年以來每個月都有45%以上的企業反映新增出口訂單金額同比在下降;七成左右的企業反映成本上漲的壓力在加大,產品競爭優勢逐漸在削弱,出口的難度加大。6月底的調查結果顯示,有49.2%的企業反映新訂單金額同比減少,這一數據較上個月擴大了1.9個百分點,已經是連續第二個月有企業反映訂單下降的比例在擴大。
鄭躍聲分析,5~6月進出口低迷,主要原因是外部市場需求持續低迷,匯率、勞動力等出口成本持續上升,國內工業生產放緩,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下行,此外屬中國戰略新興產業的光伏業連連在美歐遭遇貿易摩擦都是主要因素。
下半年不容樂觀
去除了水分後,在國內外困難不會更少的情況下,下半年的外貿走勢堪憂。
鄭躍聲認為,下半年將麵臨嚴峻困難和挑戰,而出口的決定性因素還是在外需。“所以中國外貿特別是出口的發展根本的出路在於調結構、轉方式。”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5月底,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為116.3,較去年年底已經升值了5.6%。同時,國內勞動力成本在繼續增加,上半年已經有多個省市區先後上調了最低工資標準。
而昨日啟動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S&ED)也讓人民幣兌美元呈現出“政治周期性”短暫升值。之後,伴隨美元走強預期,以及人民幣可能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走軟,上半年受到中國官方打擊的“熱錢流入”,也可能轉變為“熱錢流出”。再疊加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走弱趨勢、中國國內工業生產的下行,都將對進出口增速帶來負麵影響。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利剛()認為,人民幣存在著明顯的下行風險,從長期來看,中國新的領導層則需要製定更加清晰的戰略,並重新定位中國製造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
從整體經濟狀況來說,地方政府債務、影子銀行、高杠杆率和房地產泡沫之後,近期銀行間市場“錢荒”事件又為中國經濟再添新愁。走弱的外貿,隻能加重外界的憂慮。
瑞銀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汪濤預測,最可能的結果是中國經濟將經曆一段時期的疲弱增長和結構性調整,在此期間內一些壞賬以及實體經濟中的過剩產能將得到重組。她建議政府一方麵穩定增長和金融部門,一方麵著手解決經濟和金融係統的長期結構性問題,市場信心就有望得到明顯提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