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多年來,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等東部沿海地區率先崛起,成為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三大增長極。目前,我國已進入到由東向西、由沿海向內地發展的新階段。國家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需要長江中遊城市群發揮中部崛起的戰略支點作用。在2012年12月召開的“區域發展與改革座談會”上,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克強對長江中遊城市群寄予厚望:“要做足‘中’字這篇大文章”。
2013年2月,武漢、長沙、合肥和南昌四省會城市領導首聚武漢,並簽署《武漢共識》,提出了“打造中三角、挺進第四極”戰略目標。2013年4月25日,武漢、長沙、合肥和南昌市分管科技工作的市領導和科技局長齊聚武漢,就深化科技合作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與探討,以期通過科技創新驅動力,擴大區域聚合力,提升區域影響力,為打造“中國經濟第四極”提供科技支撐。
長江中遊城市群四省會城市擁有高等院校232所,獨立的科研機構897所,國家級創新技術平台100餘家,要充分發揮這一優勢,構建促進資源共享、協同攻關、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方麵的體製機製,在高新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麵走在全國前列,共同打造全國重要的創新高地。同時,四省會城市在各自省域都擁有在全國乃至世界有優勢的行業,比如:長沙的工程機械產業規模和效益都居全國第一,聚集了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行業龍頭企業;合肥家電產量去年達到5456萬台(套),連續兩年全國第一,電視機、冰箱、空調、洗衣機“四大件”占全國25%的市場份額;南昌航空工業一直走在全國前列,生產出新中國第一架飛機和第一枚海防導彈,現在又參加國家大飛機項目,發展前景非常廣闊;武漢的光纖光纜生產規模全球第一,已經占到全國市場的66%、全球市場的25%。光電子信息、汽車、鋼鐵、裝備製造也都具有優勢。
本著“務實、互補、共贏”的原則,四省會城市科技部門一致同意,2013年重點從五個方麵加強科技合作。
第一,實現四省會城市專家庫共享,推進科技成果鑒定、科技獎勵評審和科技項目評審評估合作。四省會城市商定首先連通四省會城市科技局門戶網站,開放四省會城市科技局管理的專家庫。鼓勵和支持各市科技局在科技成果鑒定與驗收、科技計劃項目的評審與評估、科技獎勵的評審中,優先在四市共享專家庫中遴選專家。其中科技成果鑒定與驗收、科技計劃項目評審、評估遴選其他三市專家的比例達到10%;科技獎勵初評遴選其他三市專家的比例達到20%。目前該項工作已在進行中,武漢市承擔了南昌市2012年度科技進步獎的初評工作,長沙市的部分科技計劃項目已經在采用武漢市科技專家庫中的專家,武漢市的科技計劃項目的評審專家使用方案已經製定,將按計劃使用長沙、合肥和南昌市專家庫中的有關專家來承擔科技計劃項目的評審工作。
第二,共同推進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召開四省會城市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工作交流會,學習借鑒各自在示範運營、充電設施、政策補貼、運行機製、安全管理等方麵的經驗與做法。探討組建區域性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戰略聯盟,啟動優先購買其他三市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在本地示範運行的合作。目前工作方案已經製定完畢,聯盟的建設工作也已經正式啟動。
第三,推進科技資源相互開放和共享。開放四省會城市國家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為四省會城市科技合作提供便利和優惠,對平台開放提供優惠所產生的補貼和獎勵費用,由開放單位所在城市的科技局給予適當補貼。
第四,積極支持和參與在四省會城市舉辦的技術人才對接及科技會展活動。根據四省會城市技術人才對接與科技品牌展會的具體安排,優先組織所在城市的相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參會參展,密切區域間相互聯係,促進四省會城市技術轉移、人才流動和成果轉化。目前已經製定完畢四省會城市組團參加相關技術人才對接和科技會展方案。
第五,積極推進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建設工作。組織開展探討和完善建設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的創建機製、運行模式、創新特色和評價體係的研究與合作。以科技創新促進四省會城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為確保“合作協議”的貫徹落實,確定建立科技合作聯席會工作機製,以加強對此項工作的領導。確定建立四省會城市科技合作聯席會議辦公室,辦公室主任由武漢、長沙、合肥、南昌市科技局局長輪流擔任,副主任由四市科技局分管局長擔任,成員由四市科技局相關處室負責人組成。主要職責是貫徹落實“合作協議”,討論決定年度科技合作的具體事項,推進區域科技合作深入發展。科技合作聯席會議原則上每年舉行一次,會議邀請四省會城市分管市長參加,由聯席會議辦公室主任單位組織。聯席會議辦公室下設科技合作聯絡組,具體組織和督查落實當年聯席會決定的科技合作事項。聯絡組組長由科技合作聯席會議辦公室主任單位的分管局長兼任,成員由相關責任處室負責人組成。根據科技合作需要,聯絡組可多次舉行相關會議,協調解決具體問題,推進合作事項取得實質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