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業:50%虧損20%瀕臨破產

2013-06-20 08:43:07   來源: 中國路麵機械網-工程機械新聞中心
導讀:6月17日,秦皇島港煤炭庫存726萬噸,比上星期多了76萬噸。這一天,山西省五寨縣國新能源煤炭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褚向東又打了幾十個電話,想看...

6月17日,秦皇島港煤炭庫存726萬噸,比上星期多了76萬噸。這一天,山西省五寨縣國新能源煤炭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褚向東又打了幾十個電話,想看看自己的客戶中誰家還能再裝一船煤,最終的結果讓他失望但也在意料之中—沒人願意裝,“開始時會失望,但久了也就習慣了。”

煤炭市場的供需關係從去年6月開始再一次發生了逆轉,供大於求的局麵一直持續至今。褚向東主要做的是電煤,大多發往華東、華南的電廠。去年全年的運煤量為700萬噸,而今年截至目前運煤的量不足去年1/3。

“我的煤成本大約在每噸590元,而現在對外出售的實際價格也差不多是這個價格,就這樣,還是沒什麽人要。”褚向東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但這似乎並不是最糟糕的,據時代周報了解,目前貴州、遼寧、安徽、內蒙古等省份中小煤礦停業停產的狀況很多,河南、山東、河北等省份雖然相對來說這樣的較少,但也有不少企業都處於倒閉或者退出市場狀態。

目前,煤炭市場仍然處於下行態勢,尚未觸底。進口煤量的持續增長,極大地衝擊了國內的煤炭企業。5月份,國家能源局下發文件擬將限製煤炭進口。而為了穩定地方財政收入,山西、內蒙古、河南、山東等省份開始一輪“救市”措施。河南出台“煤電互保”政策、山東限裝外地煤炭之後,產煤大省山西也在研究出台限製外省煤炭入晉辦法。

賣得越多,虧得越多

一動就賠錢,是今年煤炭市場的真實寫照,不僅是煤炭經營公司,還有煤礦。褚向東說自己去年賠了4000多萬,但這似乎並不是最糟糕的,褚向東周圍一同奮戰過的同行們,有90%以上公司都處於停業或者半停業的狀態,維持的也都很艱難。“不想做了,做不下去了。”褚向東說自己想休息一下,確實有些累了。對此,煤炭行業資深分析師李廷對時代周報表示,現在很多人不敢接,是對未來的預期無法把握,“不好做在於對於未來預期的不明確。”

實際上,煤炭市場從2011年11月開始就已經在走下坡路了,到現在已經一年半的時間了。2012年,火電發電指標同比增長0.1%,如果算上電廠的能耗提高,煤耗其實是下降的。這從另一個方麵也反映了煤炭的需求確實在減弱。

山西的電煤根據質量不同、運輸條件的不同,價格會有所不同。拿5500大卡的電煤來說,如今的價格基本在每噸230-240元,運輸條件不好的礦甚至已經降到了每噸200元以下,但即使這樣,前來拉煤的客戶以及中間商還是少了很多。

山西一家煤礦的孫經理給時代周報算了一筆賬,一噸煤包括應該繳納政府的各種稅費、工人工資以及設備檢修等在內的完全成本為280元左右,但現在好的時候一噸煤差不多能賣到240元,這樣下來,賣出去一噸煤企業要虧40元左右,這意味著,賣得越多虧得越多,“大多數煤礦都處於停產或者減產的狀態了,現在各家基本都是在消化庫存。”

呼和市南郊煤場過半倒閉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金吉瑞公司的王經理告訴時代周報,呼和浩特南郊上千家煤場已經倒閉了500多家,剩下的還在苦苦支撐。當地去年生意也還能維係的“煤炭信息部”(即在煤企和運輸貨車之間的一種中介公司),今年的數量也從500多家銳減至100餘家。在鄂爾多斯(600295),也有一些企業因為坑口價每噸煤隻有不到200元,而包括各種稅費在內的成本又太高,賣多少虧多少,所以不少企業就主動選擇了停產。

不少企業都在限產,因為煤價下滑,需求總量減少,企業效益下降,競爭也激烈了。“供過於求的局麵短期不可能改變。”煤炭市場營銷專家李朝林對時代周報分析。

褚向東現在的庫存煤還有60多萬噸,這是近年來庫存最多的時候。過去煤炭市場好的時候,他根本沒有庫存這一說,“煤一運到,馬上就被裝走了。”褚向東說,今年是他從事煤炭生意20年以來,最艱難的一年。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任寧浩用“萎靡和蕭條”兩個詞來形容了今年的煤炭市場,他對時代周報記者感慨,煤炭行業十年黃金周期已經過去了,十幾年來,沒有任何一年像今年這麽嚴重。煤炭價格從去年就有滑鐵盧的走勢,目前整體下行周期還在運行當中,這是一個大趨勢,短期內沒有辦法扭轉。從成交量來看,國內煤炭屢創新低,這非常不容樂觀。

地方保護主義抬頭

煤炭行業如此蕭條,將其視為主要經濟支柱的地方政府自然著急,紛紛八仙過海,推出救市政策。雖然各地政策大體相同,但此前河南出台的“煤電互保”政策還是在業內引起了軒然大波。據公開信息,該方案的主要內容是建議政府敦促省內電廠優先使用省內煤企生產的電煤,消除外省煤炭的衝擊,穩定省內電煤價格等。用市場人士的話來說就是以地方保護主義,以此來維護當地企業的生存。

“煤電互保”政策與整個煤炭市場以及電力市場的市場化改革是相違背的。許多研究者的擔心在於“煤電互保”的政策是否會在全國蔓延開來,山西、陝西等省市會不會也實行相同的政策?“有傳染性”,任寧浩警告說。他表示,電力改革已經改了十多年了,但是根本性的障礙還沒有破除掉,煤電互保有可能把整個改革的成果消滅掉,可能會回到最初的狀態。

中國煤炭經濟研究會副秘書長牛克洪也不看好“煤電互保”,他認為這個政策願望很良好,是為了使市場實現平穩發展,但是這個政策有違市場規律。“煤炭供過於求的時候這麽做,供不應求的時候,煤炭大省也禁止煤炭出省行不行?”牛克洪表示,“市場應該是開放的,這樣的做法偏離市場要求,很有可能會造成惡劣影響一個省份這麽搞,其他省份有沒有可能會效仿?如果這樣,那就可能會造成很多省份畫地為牢的小市場,讓市場供需更加不平衡。”

任寧浩認為,地方政府出台一些保護性的政策是很正常的,因為河南、山東等省份對煤炭的依賴還是蠻重的,而且煤炭企業在當地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當地政府出於對當地經濟發展和能源安全的考慮,對煤炭企業還是比較上心的。

對於各地政府異曲同工的“救市”政策,李廷認為不會有實質性的效果,他認為目前全國是一個統一的市場,價格優勢是沒辦法限製的,現在不是計劃經濟時代,企業都是自主的,“省內的電廠要用省內的煤,但如果省內煤的價格比其他地方拉過來的煤價格要高,那為什麽要用省內的高價煤呢?”

“目前政府"救市"的主要政策有兩個方麵,一方麵是在財政方麵的幫助。比如通過銀行渠道或者減免稅等,在資金方麵給企業提供一些實惠的幫助;另一個方麵就是煤炭行業的兼並重組。目前在河南、安徽推廣得比較深入,地方政府對於龍頭企業或者一些大中型的煤炭企業都會采取一些政策方麵的扶持,以此達到對他們保護的目的。”任寧浩分析。

盡管現在各省市在做規劃的時候,不會像之前那樣對煤炭產業在相關文件中提及的那麽多,但是還是會對重點產業有所照顧,以此來確定公司或者相關企業的存在性,這個公司或者企業由政府出麵確保他們能夠長期穩定的存在。

研究了多年的煤炭市場,牛克洪覺得,今年這樣的狀況下,從政府來講,需要給煤炭企業減負,“把所有的收費政策梳理下,不該收的就不要收了。還應該為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從企業的安全、交通等,政府從服務、協調、指導發揮政府應有的作用,包括信息的引導、企業調整產業結構以及人才的培養,利用政府的功能來給企業一些外圍的環境創造和扶持幫助。”他表示。

“主要是政府在政策落實的過程中給予一定的傾斜。”拿銀行貸款來說,地方政府可以在中間協調;而稅收方麵,政府可以有一定的補貼或者補助,還可以在稅收機製的轉換方麵給企業一些指導意見,總之少收稅、減免稅是最終目的。“這些政策很普遍,在中部地區現在是十分常見的。”任寧浩說。

部分煤企多元化突圍

受到衝擊的不僅僅是煤炭市場,相關產業亦如此。今年一月份,某地方政府組建了一個煤炭物流港開業,開業之初就進駐了200多家煤炭企業,現在半年過去了,隻剩下了十幾家企業,絕大多數企業在堅持了幾個月之後,五月底六月初的時候就撤了。“電煤賣不掉,大家都虧錢。”一名相關人士對時代周報稱。其實當初不少企業都是想試探下行情,看市場是否會有所回暖,但結果是不容樂觀的,越來越糟糕的市場行情讓諸多的企業不得不想辦法自救,以期能夠順利渡過難關。

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一些中小煤礦和企業今年生存得非常困難,基本都處於停產或者半停產的狀態。山東省的煤炭企業受到嚴重的衝擊,利潤大幅下降,都在通過實現目標責任製,來降低成本和消耗,提高效益,“壓力都很大。”牛克洪說。

據時代周報記者了解,現在山東的煤炭企業已經開始在精簡人員了。機關人員下到基層,基層就是裁減一些臨時工和輔助工種的人員,減員提效。而各個企業都在采取應對措施,根據自己的資金、產業結構等情況從戰略或者策略上采取一些措施,積極地想辦法來應對這場市場危機,盡量減少市場給企業帶來的影響。

任寧浩在調研了中部地區,以及山西、陝西、內蒙古等省市的煤炭企業後,評估了上半年的煤炭市場。他透露現狀是煤炭企業大概有50%處於虧損和盈利的邊緣,有20%的煤炭企業,尤其是中小煤礦麵臨破產重組的狀況。此外,根據上市公司的年報以及一線工作人員對公司的具體了解分析,目前這些省市大概有50家大中型煤企開始把業務向其他方麵轉移,在進行多元化經營,“這意味著,很多煤企不僅僅隻關注煤炭領域,還在其他領域尋求盈利能力。”他說。

地產業是煤炭企業涉足最多的一個行業,如今有實力的煤炭集團都有涉足房地產,因為相對來說,房地產行業的利潤還是比較高的。內蒙和陝西有些企業甚至還在打著地產的旗號涉足文化產業,比如搞一些文化旅遊地產項目等。此外,山西的一些煤炭企業有涉足農業,比如養豬、養牛、養雞等,還有企業在涉足物流、餐飲等行業,“自救態度明確,觸角非常廣。”任寧浩說。

但是從實際情況看,這些煤企想跨行業發展並非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他們在資金、技術人才各方麵相對來說就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任寧浩建議,中小煤炭企業如果實力比較強的,可以進一步發展,把重心放在煤炭行業,順帶向上遊和下遊拓展,爭取把產業鏈完善。

另外學者還建議地方政府出台一些鼓勵退出機製,讓一些實力比較弱的小煤礦或者小型煤炭企業自行退出市場。畢竟強製一次性退出,不太現實,這對一個企業的管理者和經營者的投資自信心打擊會很大,所以要建立一個有效的機製讓他們慢慢退出。

“對於煤炭中間商來說,如果實力比較強,那麽在短期之內,就多關注煤炭價格,如果煤炭價格繼續走低,就適當增加一些庫存,畢竟夏季用電高峰很快就會來了,很多省份會出現缺電的現象,這樣火電就還能有一些盈利的能力。”任寧浩說,“小型的煤炭中間商不要增加庫存,以消化庫存為主,簽訂合同也盡量要以短期合同為主。”

限製進口不如改進技術

另外,在討論煤炭業蕭條的原因時,進口煤數量一直在增長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進口煤去年的進口量為3億噸,同比增長28.9%,今年1-5月的進口數量為1.32億噸。這對國內的煤企的確造成了不小的衝擊。目前中國進口的大多數是印尼的褐煤,這是一種低熱值的煤,相對便宜,對電廠成本的降低有很大的提升作用,這也是其受電廠歡迎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日前,國家能源局在公布了《商品煤質量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商品煤管理辦法》),擬對進口劣質煤進行嚴格的控製,“以前煤炭進口完全沒有門檻,任何人都可以做。”李廷分析稱,不一定會按照那個文件,但對煤炭進口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的概率很大。

在任寧浩看來,限製進口煤的目的,是為了保證國內煤炭企業有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但要解決當前行業麵臨的問題,國家要在環保領域做足文章,采取倒逼機製,讓煤炭企業把環境汙染問題徹底解決好,而不是單一的限製進口煤。“倒逼機製主要針對環保領域,尤其是火電企業,在運煤的過程中,應該安裝一些脫硫脫硝設備,提升或者改善生產工藝,火電企業在這方麵的積極性明顯不夠,這需要國家通過一些嚴厲的政策去約束和管製。”他解釋。

李朝林認為限製進口煤是國家不切實際的想法,“他們想建一個沒有競爭的市場經濟環境,但這怎麽可能?”他說,“如果這樣,那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完全可以重回計劃經濟時代,還可以避免浪費。”

李廷主張,煤炭進口可能會效仿鐵礦石進口的管理政策,因為在《商品煤管理辦法》的征求意見稿裏麵有提到,要對進口煤炭的貿易公司設立相應的門檻。比如說注冊資金達到5000萬,且最近三年煤炭進口量累計在100萬噸以上。這表明,如果未來某個公司想獲得煤炭進口的資質,那5000萬和100萬噸都是必要條件。

根據有關資料,去年有過煤炭進口記錄的企業有800多家,今年1-4月,這一數量下降到了560多家。而從目前的現狀看,國內大部分從事進口煤貿易的企業都不能達到這個門檻。

煤炭進口量的持續增加,讓作為煤炭生產大省的山西省也沉不住氣了。雖然使用進口煤的省份多在沿海,但卻影響了山西、陝西、內蒙古的煤炭企業,於是山西省政府指定太原海關研究一下煤炭企業進口的有關政策和事宜,想看看煤炭進口到底要不要管,要怎麽管。

據時代周報記者了解,接到這個任務後,太原海關就找了五六家煤炭進口企業過去開座談會,想讓企業談談自己的看法。座談會現場就有兩家煤炭企業表示從去年六七月就暫停了煤炭業務,到現在都沒有開始做。

進口企業對於《商品煤管理辦法》中要求進口煤發熱量不得低於4500大卡、硫不得高於1%、灰分小於25%等三項指標的質量要求並不支持。如果按照這個標準,那現在印尼的很多煤都不能進口了,那麽這些企業的生意也就沒辦法做了,但是對於設立貿易商的準入門檻,企業還是比較歡迎的,這樣可以減少競爭對手。

本文鏈接地址://big5.lmjx.net/news/2013/201306/2013062008430749.shtml
新聞投稿: news@lmjx.net
關注中國路麵機械網微信公眾平台
了解工程機械每日動態
微信公眾賬號:lmjxwx
更多

看更多話題>>《每周話題》欄目 —— 最新鮮的話題 做專業的評論,每周三推出

2017年工程機械行業熱點新聞事件
第143期:2017年工程機械行業熱點新聞事件

“日月如梭,文籍如海,探討不及,朱黃敢怠。”——宋·高登《東溪集·朱黃雙硯》。 2017年即將匆匆走過,工程機械行業發生的哪些新聞事件值得我們一起關注呢?讓我們一起梳理下。閱讀更多>>

聚焦2017長沙配博會精彩看點
第142期:聚焦2017長沙配博會精彩看點

2017年12月第一周,有關2017長沙配博會的各種消息鋪天蓋地,成為了工程機械行業本周最有熱度的話題。中國路麵機械網記者親赴現場報道了展會盛況。 據本網前方記者報道,展會吸引了包括卡特彼勒、三一、中聯重科、山河智能、山推、星邦重工等主機企業及300多家國內外配套件企業盛裝亮相,更有100餘家國際采購商現場采購。閱讀更多>>

2018中國挖掘機市場“徐州論劍”
第141期:2018中國挖掘機市場“徐州論劍”

2017年11月17-19日,2017年度中國挖掘機械行業第二十一屆年會在江蘇徐州隆重召開。中國挖掘機械行業製造商、代理商、配套廠商等企業高層領導相聚彭城,直麵發展難題,共同探求中國挖掘機械產業健康發展之路。閱讀更多>>

更多
複製鏈接 加入收藏
圖片資訊
徐工混凝土“U”教育 “U”生活 徐工混凝土“U”教育 “U”生活
重慶酉沿高速公路進行月度大檢查 重慶酉沿高速公路進行月度大檢查
三一:不願再“內戰” 力推國際化 三一:不願再“內戰” 力推國際化
“被動成長”終結 三一重工修煉過冬術 “被動成長”終結 三一重工修煉過冬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