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兩江新區6月6日公布的三周年“成績單”顯示,新區發展基本框架已經成形,路徑已經明晰,但個別指標未能達預期。
重慶兩江新區黨工委副書記、常務副主任湯宗偉昨日表示,去年兩江新區經濟規模達到1476.22億元,GDP增速達20.4%,經濟增速超過了上海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未來幾年,兩江新區將邁入高速增長期。
進入高速增長區
湯宗偉做出上述判斷的理由之一是,新區在成立的3~4年將進入加速增長期,如浦東新區成立第四年,GDP增速達到30%,濱海新區第三年GDP增速進入20%的區間。
另一個判斷依據是,兩江新區過去幾十年來有房產證的廠房麵積為630萬平方米,如今已經建成122萬平方米廠房,另有390多萬在建,馬上要建的還有400多萬平方米。這些新建廠房大大超過了過去幾十年的總和。
兩江新區共獲批麵積1200平方公裏,實際可使用麵積為550平方公裏,其中布局了3個萬億產業項目,分別是1.2萬億的工業項目、1萬億元的商貿發展項目和1萬億元的進出口項目。
另一種更直觀的方式是,該區通過設立魚複、龍興、水土三個工業園區,分別承載國家戰略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雲計算及信息處理等產業,這三個工業園區大致占地178平方公裏。此外,兩江新區共設立了10個功能區,其中位於主城區核心的江北嘴為金融核心區。
目前兩江新區的主要支撐產業實際主要有兩項,分別是汽車(行情專區)工業和電子信息(行情專區)產業(含雲計算)。重慶汽車產能約占全國的1/4,而兩江新區占該市汽車產能的2/3,湯宗偉預計未來幾年這一比重能達到70%。
不過,目前兩江新區經濟總量距離掛牌時“2012年實現GDP翻番,達到1600億元”的目標仍有123.78億元的差距。湯宗偉說,其原因在於兩江新區中還有大麵積的建成區,基數大,不像浦東新區和濱海新區那樣基數小,所以增加值目標壓力較大。
行政體係將有所調整
湯宗偉昨日稱,兩江新區正向國家爭取“自由貿易區”。
“兩江新區的保稅港區的現行模式在開放程度上與全球資本及產業界需求有一定差距,如果就目前模式去對接,很難適應新一輪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湯宗偉說,上海率先在四五年前提出了要把外高橋(行情股吧買賣點)創辦成自由貿易區,時任總理也有批示,但至今沒批下來。“這不是跟風,我們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感到現有保稅港區升級是有必要的。”湯宗偉稱。
他說,對於此事,重慶市有關部門正在進行課題研究,並成立了專門的課題組,市長黃奇帆親自主持研究。9月份可以完成,向國家申報。
此外,湯宗偉還就兩江新區行政管理體係是否調整做了答複。
他說,之前的“1+3”及“3拖1”體係比較適宜新區成立初期的快速啟動,但當新區完成了基礎開發,轉為功能開發,體製應該做相應的調整和變化。他強調,浦東新區、濱海新區前後也進行了三次比較大的體製和機製上的調整。
“市委、市政府也看到了這個問題,近期將會做出調整。”湯宗偉說,“1+3”不會變,但“3拖1”會變,調整後,兩江新區直接負責開發的麵積不再是283平方公裏,大致是300平方公裏,“這個月可能會有一些定論”。
所謂“1+3”體係,是指由兩江新區管委會統籌該區覆蓋的江北區、渝北區、北碚區等3個行政區(部分區域);“3拖1”體係,是指北部新區、兩路寸灘保稅港區承擔現有開發任務,魚石片區由兩江新區直接組織開發。
重慶此前之所以要在3個區上加個“蓋”,原因在於如果直接合並這三個區,將涉及上百個局級幹部、上千個處級幹部調整,不利於快速展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