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OECD和WTO開發的全球貿易新算法,美國仍將是全球頭號貿易國,中國對美順差幅度將被大幅下調,對日順差甚至將被修正為逆差。 眾所周知,蘋果手機在中國加工、組裝,再到國外市場上出售,它的187.51美元出廠價(2010年)全部計入中國對美國的出口總值,但這187.51美元當中其實真正屬於中國的增加值隻有幾美元,絕大部分則歸日本、韓國、德國和中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所有。
從蘋果手機的利益分成、增加值梳理上,可以看出中國對外貿易量大利薄的現狀是由中國的對外貿易結構決定的。
2012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值高達3.87萬億美元,超過美國的3.82萬億美元。中國一躍成為全球頭號貨物貿易國,其曆史意義被媒體廣泛關注,但問題也隨之而來。
因為這一根據傳統算法得出的結論,並未反映出中國在加工貿易中對產品提供的增加值非常有限的現實。事實上,這種以國境線為統計基礎的算法,在全球貿易之初,即以最終品貿易為主的時代,較能反映真實的國際貿易狀況,但在全球化不斷加深、跨國投資、產業轉移帶來的中間品貿易所占比重越來越大的現實情況下,往往導致重複計算,不僅扭曲了中間品貿易的本質,更誇大了全球貿易失衡的嚴重性。
因此,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世界貿易組織(WTO)去年共同開發出了“貿易增加值統計體係”,這一算法與傳統算法的區別主要體現在統計口徑上。
比較而言,傳統算法以各國海關統計的出入境數據作為統計基礎,任何一項出口貨物每出入一次邊境,就會作為進口或出口進行一次計算;而新算法計算的是商業流動在垂直貿易鏈條中每一步驟的淨額,僅計算一國參與全球產業鏈中的真實增加值部分,在這種情況下,一項出口貨物的增加值包括貨物總價值減去直接或間接投入物。
比如一個涉及韓國、中國、美國三方的電子產品貿易,該產品涉及的國際貿易流程為:中國從韓國進口100美元的核心部件,進一步加工組裝至該產品最終形態價值120美元,然後將此120美元產品出口到美國。如果按照傳統算法,這次國際貿易形成中國對韓國100美元逆差,中國對美國120美元順差。中國總體貿易順差增加20美元,總貿易規模增加220美元。
但按照考慮增加值的新算法,這次國際貿易形成韓國對美國貿易順差100美元,中國對美國順差僅為20美元。
比較兩套算法可以發現,新算法下中國對美順差大幅下降,貿易規模也出現下降。事實上,根據傳統算法,2009年中國進出口總額為2.49萬億美元,美國為3.54萬億美元,中國為美國的70%;而根據增加值統計算法,中國增加值貿易總額為1.61萬億美元,美國為2.69萬億美元,中國為美國的59.8%。根據比例推算,美國2012年的進出口總額仍將高於中國,占據世界第一的位置。
而且根據新算法,不僅中國對美國的順差幅度被大幅下調,對日本等貿易強國的順差甚至被修正為逆差。在這一“乾坤顛倒”的圖景中,全球失衡將被重新定義,或將有利於把握更真實的全球貿易格局,有利於中國更清晰地認識自身的全球貿易地位,有利於各國更好地把握匯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