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13年2月13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國會進行國情谘文演講,這是奧巴馬贏得總統連任之後,進行的首個國情谘文演講。不過在失業率高企以及大量自動減支迫在眉睫之際,奧巴馬將借助此次演講來施壓國會支持其刺激經濟的提案,這對於奧巴馬來說,不失為一個宣傳造勢的好機會。
回顧奧巴馬國情谘文演講內容,除了提出旨在重振經濟和壯大中產階層等建議外,記者發現奧巴馬還強調要把就業崗位帶回美國的觀點。正如奧巴馬演講時提到的,在長達10年的製造業工作崗位的流失態勢下,過去3年已經創造50萬個就業崗位。一些服務於重型機械的公司正在逐步把崗位從日本帶回,汽車行業也開始把崗位從墨西哥帶回,這足以促使美國在“再工業化”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回歸信號頻出
20世紀60年代,美國製造業創造的產值占美國GDP的27%以上,穩居世界第一。然而,到了80年代,製造業被認定為“夕陽產業”,經濟轉向以服務業為中心的第三產業,這導致美國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被嚴重削弱。為此,美國政府推出了一係列計劃,推動製造業向先進製造業轉變,美國的製造業才得以重新走出低穀。
然而,經過金融危機的洗禮,美國充分認識到金融創新和信貸拉動經濟的不可持續性,重視國內產業尤其是先進製造業發展的重要性。美國總統奧巴馬也於2009年年底發表聲明,美國經濟要轉向可持續的增長模式,隻有轉向出口導向型以及製造業增長,並發出實體經濟回歸美國本土的信號。
近年來,一些從事高科技的企業已經轉向美國本土的研發、生產部門投入重金,比如電腦芯片生產巨頭英特爾公司已投入多達6800億美元,這也促使公司80%的產品實現美國國內生產,帶動本土高薪崗位4.4萬個。
美國總統奧巴馬也在今年的國情谘文中特別提道,2013年蘋果將在美國生產Mac產品,蘋果CEO庫克也於去年12月宣布將會把某條Mac產品線帶回美國。雖然當時還未提到哪條產品線會轉移至美國生產,但有消息稱蘋果已經開始在美國生產。同時,世界最大的工程機械企業卡特彼勒,不僅計劃在得克薩斯中南部開新廠,而且還打算把原先設立在日本的部分設施遷至美國。
正如,美國總統在國情谘文演講中講述的,2011年奧巴馬曾簽署美國就業法案,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這會創造100萬個新崗位。現在我們所做的事情可以加快經濟回暖的腳步,比如在俄亥俄州的楊斯敦創造第一個製造業革新中心,把陳舊的庫房變成藝術實驗室。在那裏,新工人在學習立體打印技術,這種技術可以改變以往製作任何東西的方法。
從上述種種跡象可以看出,不僅汽車或者重型機械製造業有回歸美國的跡象,甚至於引領技術革新的消費類電子行業的巨頭也有回歸美國的計劃。2012年6月28日,穀歌發布新款無線家庭媒體播放器NexusQ。不過這款設備的背麵鐫刻了一行簡潔的句子:“DesignedandManufacturedintheU.S.A。”
由於中國充裕的廉價勞動力和更加寬鬆的環保監管,美國消費電子行業幾乎一致認為,消費電子產品再也不可能在美國製造,這也使得整個曾經極富活力的美國製造業瀕臨消失。因此,即使穀歌高管對此沒有談論太多,但是穀歌的這一舉動仍然被其他電子設備廠商密切關注著,或許這是美國製造業回歸的早期跡象。
需消費配合
一度被認為“製造業衰退”的美國現如今再度成為製造業焦點,受到全世界的關注。不過也有人批評,現在討論還為時尚早,美國製造業是否真的回歸還需要時間驗證。
然而,對於美國製造業的回歸,有市場分析人士認為,正是由於此前吸引這些企業將工廠搬至海外的因素,如便宜的勞動力和能源,已經失去競爭優勢,導致製造業有回歸的意願。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公布的資料顯示,美國製造業的單位勞動成本從2000年到2010年下降了約13%。
另外,從奧巴馬的國情谘文中可以看出,奧巴馬政府已經逐步意識到這些有利條件,並且表示要在政策上扶持在國內建廠的製造業。其內容為法人稅製的改革,改革方案中擴大了對美國國內製造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尤其是高端技術領域將所得稅減免的比率提升至現行的一倍。同時,對企業回歸從國外遷移至美國國內所發生費用給予補貼。
雖然從奧巴馬的國情谘文中看出美國的製造業有回歸的跡象,但是金頂集團研究中心經理聶鼎卻認為,這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從數據上看,的確有數據支持美國的製造業正在回歸。例如ISM製造業指數,最新的數據是50.7。但製造業是否回歸還需要連續的利好數據才能確認,例如連續6個月在50以上,不過現在還沒有達到。
對於現在美國製造業回暖,聶鼎指出,在美聯儲不斷的量化寬鬆政策刺激下,製造業可以比較容易獲得貸款,從而可以恢複生產。但需要注意的是,消費必須同時增長,否則生產出來的東西沒有市場,製造業還是會萎縮回去的。
他認為,最近的非農就業人口才15.5萬,而失業率又回到了7.9%,這些都不容樂觀。如果很多美國人沒有工作,美國民眾沒錢消費就會打擊製造業。所以說就算製造業有起色,也要看到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一連串QE的刺激所致,製造業是否真的可以持續複蘇,一定要有消費的配合才能進一步確認,美國這個消費導向型的經濟要真正回暖,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