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010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來自中國的製造業產品在世界舞台上的關注度進一步上升。近日在海南開幕的2012年APEC中小企業峰會上,與會嘉賓就中國企業如何在海外市場塑造中國製造業的“標簽”展開討論。
與會嘉賓分析認為,在“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轉型和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必須統籌兼顧產品與服務、企業、企業家這三重因素,在全球市場中塑造一個真實、客觀、完整、積極的“中國標簽”。
產品與服務:塑造“中國標簽”的支點
“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製造業的國際形象以廉價為標簽,這樣的形象不僅製約了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議價能力,還頻頻成為歐美發達國家構築貿易壁壘的借口。”敦煌網CEO王樹彤在論壇上開門見山地拋出了觀點。
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健康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這要求中國製造業企業,尤其是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必須按照國際化的要求,提升差異化產品的生產能力和服務水平,這構成了“中國智造”國際形象的基礎。
銀河證券首席總裁顧問、經濟學家左小蕾指出,德國的發展經驗表明,堅持技術革新是製造企業保持競爭力的源泉。
“除技術創新外,中國製造企業還必須提高專業、個性化服務水平,這是企業品牌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魏建國認為,“作為一個品牌,能取得成功的最大關鍵還是服務方麵。”
觸寶科技創始人兼CEO王佳梁表示:“外國人對中國產品的成見主要是信任問題。中國企業要有自信,就要練好自己的基本功,確保自己的服務是一流的。”
本土化:塑造“中國標簽”的新要求
與傳統的通過外貿形式輸出中國製造業產品相比,近幾年中國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嚐試推進本土化經營,拉近了中國企業與國際市場的直線距離,也使中國企業的形象直接暴露於全球目光之下,將在未來成為“中國標簽”的主體。
統計數據顯示,2003年至2011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由28.5億美元增至746.5億美元。截至2011年底,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為4247.8億美元,超過1.35萬境內投資者在國(境)外設立企業1.8萬家,境外企業資產總額近2萬億美元。從地區分布看,目前各國對外投資覆蓋了全球國家(地區)總數的72%,遍布177個國家和地區。
然而,中國企業“走出去”依然麵臨著不熟悉規則、遭遇歧視、自相殘殺等一係列問題。對此,參與本次APEC中小企業峰會的嘉賓們給出了各自的建議。
不少專家和企業家認為,中小企業應當“抱團走出去”,彼此信任,形成合力。魏建國認為,中小企業群體可由國家派出,和外方簽訂合同,以獲得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匹克體育用品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許誌華表示,如果中國製造業整體依舊走低價策略,那麽單靠一兩個企業很難突破,因此製造業企業必須齊頭並進。
有專家建議,企業走出去要選好項目,選好合作對象,選好國別,選好市場,不能盲目、簡單地追求本土化。
企業家:“中國標簽”的靈魂
海南大學中國現代經濟理論研究所所長王毅武說,美國微軟公司、蘋果公司等知名企業的成功經驗表明,企業家在國際舞台上的活動能力和影響力對塑造本國製造業的國際形象至關重要。比爾·蓋茨、史蒂夫·喬布斯被視作美國IT產業創新和全球影響力的代名詞,喬布斯去世後,蘋果公司的產品一度遭遇消費者質疑,因為世界上有許多消費者與其說是推崇蘋果,不如說是推崇喬布斯。
有專家指出,在中國向高端製造業轉型,企業“走出去”的進程中,也應該湧現出“中國的喬布斯”,這是“中國標簽”不可或缺的組成要素。
記者在本屆APEC中小企業峰會上采訪發現,一些企業對企業家形象的塑造重視不足。在“海外市場:重塑中國‘標簽’”的分論壇上,參與互動對話的多位中小企業家均僅聚焦於產品和企業本身,未談及中國企業家群體如何真正進入國際舞台。
分析認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製造業對外輸送的不僅是富含中國創新和文化元素的產品和服務,還有中國製造業的理念,這種理念的傳播很多時候需要由中國的企業家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