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競合的時代,強強聯合也好,優勢互補也罷,核心都是一個詞兒:雙贏。
即便對柳工、上海電氣這樣的企業來說,發生在5月9日的簽約儀式規格之高、動靜之大都堪稱史上“數一數二”。看上去似乎隻是一個戰略合作協議,卻吸引了諸多要客的道賀:上海市以人大常委會
副主任胡延照為代表的一行十數人親赴南寧,廣西自治區主席馬飆、人大常委會主任郭聲琨等也前來助陣;一起出席的,還有柳工集團董事長王曉華及上海電氣集團董事長徐建國。
嚴格來說,這次與柳工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的,並非上海電氣集團,而是其旗下的兩家子公司——上海機電股份及上海電氣國際經貿有限公司,所涉及的核心“標的物”是後兩者共同持有的一家名為“上海金泰”的公司。
根據協議,柳工集團將受讓上海機電持有的金泰公司45.79%的股權和電氣國際持有的金泰公司5.21%的股權,受讓完成後,柳工集團合計持有金泰公司51%股權,上海機電持有剩餘49%的股權。金泰公司將成為上海機電與柳工集團共同持股的以上海為基地的企業。
始建於1921年的上海金泰是一家樁工機械及特殊地下施工設備生產商,其產品廣泛應用於路橋建設、水壩港口、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地下水資源開發等諸多領域。2010年,公司銷售收入6億元,淨利潤逾4000萬元。
顯然,僅從規模來看,此番事件本身的“標的物”並不大,那麽,交易雙方為何卻如此“興師動眾”?
“在‘十二五’期間,柳工的建築機械板塊要達到150億元,金泰就將是我們的排頭兵!”柳工集團總裁楊一川的一番話,似乎點破了其中的玄機。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雖然股權轉讓的最終完成還需等待數月,雙方已就上海金泰的戰略規劃初步達成一致:力爭2015年實現銷售收入28.5億元,將其打造成地下施工領域的中國領軍企業和世界一流企業;其中,旋挖鑽機的市場占有率三年內躋身行業前三,同時保持連續牆液壓抓鬥行業的絕對領先地位。
“並購與自我投資建廠這兩種方式並無絕對的優劣之分,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在去年底的國際工程機械展上,楊一川曾這樣對媒體分析,“一般而言,並購都是衝著公司的技術積澱去的;如果隻是為了提高某個區域的銷售額,可以自己投資建廠。”
顯然,上海金泰也不例外。作為國內最早進入水文水井鑽機行業的企業,金泰於1980年代率先研製了適合基礎成樁施工的工程鑽機係列,並成為市場上的主流產品;目前,其連續牆液壓抓鬥的市場占有率近70%,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
早在五六年前,楊一川就開始關注上海金泰了。他每年都分析公司的財務報表、產品方向及戰略方針等,並對行業的發展趨勢進行判斷。
“金泰擁有很好的技術積澱,管理團隊也非常優秀。”楊一川說。
2010年3月,對金泰心儀已久的柳工來到上海電氣,拜訪其董事長徐建國,並進行了初步溝通。
“柳工當時並沒有絕對的把握。畢竟,一家廣西的企業要跟上海的企業談合作,還希望能夠控股,似乎聽上去都覺得新鮮。”一位知情人士如是表示,“幸而上海電氣很開放,願意繼續下去。”
其實,如果看過上海電氣的曆史及戰略規劃,或者對徐建國的商業思路有所了解的話,可能就不會產生上述擔憂。雖然上海電氣與東方電氣、哈爾濱電站設備並列為中國的“三大動力”,但前者在如下兩點迥異於其它兩家:首先,涉及業務繁雜,除了發電設備外,還有機床、電梯、印包機械等,俗稱“大電氣”;其次,位於上海的地理優勢,助其吸引了諸多國外投資者,合資合作之路一直走得很好。
複雜多樣的業務中,有些是具備核心競爭優勢的,比如,能源裝備、電梯等;有些則沒有那麽棒。對此,上海電氣的解決方案是:有條件有能力做強做大的產業,推進戰略發展;有發展潛能、缺乏條件的,融入一流團隊;不具備戰略價值的,調整整合。這一簡單的思路清晰地指明了未來的方向,並將上述兩個特點——“複雜業務所帶來的問題”與“合資合作的優勢”很好地結合起來。
翻開上海電氣的“十二五”規劃,“推進市場化開放重組,提升盈利能力”便映入眼簾。不過,“名女嫁豪門”,能讓上海電氣選擇融入的,必須是“一流團隊”!
2010年2月,中國北車通過股權轉讓、單方麵增資等方式,獲得了上海軌道交通設備發展有限公司50%的股權,後者曾是上海電氣的全資子公司。其結果是,雖然2010年軌道交通將不再納入合並報表的範圍,但歸屬上海電氣的投資收益卻翻了一番!做企業,最終回報給投資者的,不就是這個數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