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工,擎起“國家臂膀”

2014-10-10 14:08:21   中國路麵機械網-工程機械新聞中心 徐工起重機械
導讀:徐工,13層樓高的8萬噸“大壓機”,鍛壓出飛機的起落架、主梁;上千個軟件組成的網絡控製係統,成為高鐵列車的大腦和神經;海上石油鑽井平台,期待著挽起南海的浪濤;4000噸起重機,將為大型核電站揚起臂膀。

在研究了所有橫跨在長江上的大橋之後,孫麗發現,那些拉索式大橋,橋塔的形狀要麽是H形,要麽是A形,“橋塔的受力模式,和履帶起重機的受力模式相似,那麽它們的結構也應該有相通之處。”

XGC88000履帶起重機被設計為前車、後車兩個部分,中間用橫梁連接,在工作時,通過約20米長的4組履帶,實現整車強大的吊裝功能。

為解決一車多用及接近5000噸自重的運輸問題,XGC88000履帶起重機在設計時就采用了模塊化的方式。

大噸位起重機通過自身部件組裝,變形為一台小型起重機,以適應不同的工作需求,提高設備的利用率及運營經濟效益——這個課題是世界工程機械行業的夢想,但一直無法真正實現。

“模塊如何劃分,功能如何實現,很多問題都難以解決。”孫麗說,這個拆分和重組,遠遠不像小孩玩積木那麽簡單。

她也曾直接拒絕業主單位的類似想法,“幹不了”,因為這隻是一個概念。

但是,為解決起重機的經濟效益問題,這一設計必須實現。“所有部件的設計理念都得發生變化,都得是組裝式的。如何實現模塊通用,同時具備大車與小車的功能,具體實現大車與小車的轉換,做了幾十個方案,結果還真做出來了。”

看到最終成果,孫麗本人也覺得神奇。

這個裝備在2012年首次亮相時,好評如潮。孫麗自己則寄予了特殊的感情,“擔心用戶不會用,擔心自己寶貴的東西讓別人用壞了。”交付之後,每次吊裝她仍然要趕到現場,看見路麵不平,她都會向施工方提出意見。

被拒簽的“小學生”

時間回到1989年,孫麗開始學習工程機械前一年,作為徐工集團重型機械廠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王民第一次被派到國外。那是去德國的利勃海爾參加為期3周的起重機技術培訓。

擺在王民眼前的是漆成黃色的整潔的起重機,一排排如藝術品。

那時的利勃海爾是全球最先進的起重機產出地,在它的產品達到800噸水平時,中國才生產50噸級的產品。

關鍵是,那時國內企業都以“賣掉產品”為目標,“沒有質量意識,也沒有用戶意識。”王民回憶說,上世紀90年代初徐工集團曾經出口過一批產品,下船後,客戶問為什麽送來二手貨。

“漆掉了,生鏽了,包括電鍍的油缸、螺栓都鏽了。”王民說,客戶最終拒收。

“那時西方已經進入奧迪時代,我們仍然開著手扶拖拉機。”在利勃海爾的這次經曆,有一個令王民終身難忘的情節。

德國老工程師曾熱情地告訴他們:“你們用攝像機全錄製下來也行。”但是午飯時,中方翻譯人員說,老工程師後邊還跟了一句話:“反正你們再怎麽學,也永遠做不到。”

“但是他們不讓日本人看,因為日本人學得太快了。”王民覺得,德國人向他們毫無保留地展示,“是覺得那是小學生看研究生的作業”。

這件事,在徐工集團的工程師中傳講了十幾年。如孫麗一般的年輕工程師,無一不曾被此激勵過。

2006年的上海工程機械展覽會上,利勃海爾的高管在看到徐工集團的200噸、300噸全路麵起重機後說,在中國找到了真正的對手。

2011年,王民隨徐州市領導去美國卡特彼勒參觀。後者是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機械和礦山設備生產廠家。對方卻把他從進廠參觀的名單中劃掉。

“但是,我很驕傲。”王民說。

此前在2009年,向來標榜最開放的“工程機械奧林匹克”慕尼黑寶馬展覽會,徐工集團派出上百人的技術團隊赴會參觀學習,結果簽證一再被延期,最後許多人被拒簽。

“尤其是主任設計師以上的工程師,全部被拒簽。”王民回憶。

\

2012年6月20日,2000台徐工產品發運海外,這是“中國工程機械第一大單” 的一部分

國家工業基礎能力的瓶頸

從“小學生”到贏得尊重,曆程艱難而漫長。

在“買圖紙的時代”,中國人顯得窘迫。“吊臂安裝後,伸縮時不平順。”徐州重型機械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單增海說,有一次組裝,吊臂伸開後誤差甚至達到四五米。

為了解決吊臂問題,用4根鋼板焊接成四角形,以實現吊臂伸縮。但西方國家已經實現了六邊形吊臂,“吊臂的邊越多,受力越合理。”單增海說。

到上世紀90年代末期,西方製造業實現了圓形吊臂,中國在2004年也有了這一技術。

80年代之前,中國起重機行業進展緩慢。90年代,徐工集團開始與日本、德國企業合作,“當時叫技貿結合,引進技術,同時作為銷售商銷售他們的產品。”

但以世界先進水平為目標的自主研發也在此時起步。徐工集團的第一批自主化產品,其主要零部件已可以實現在國內配套體係中組裝、生產。

最終拉動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曆史性發展的,是新世紀以來的工程建設高潮。徐工集團起重機的銷售額也從1億多元起步,5年內銷售額增長高達80%以上。

可是,單增海也承認,西方先進企業的產品技術仍領先不少。

國家工業基礎能力不足,帶來的煩惱很多。

“不太相信命運,喜歡抗爭,隻相信自己的努力、奮鬥”的王民坦言,如今中國在核心零部件等方麵仍然存在瓶頸,“現在普通產品,市場容量大的產品,包括零部件,一般國內都能製造。但是涉及大型、超大型設備,特別是在可靠性上有嚴格要求的,國內企業仍然難以提供配套。”

單增海舉例:發動機、液壓設備、變速箱、高強度鋼材等方麵與西方差距不小,部分零部件仍然隻能依靠進口。

以高強度鋼材為例,幾年前國內剛剛研發出拉斷力為96公斤級的鋼板,但柔韌性很差,折到90度左右就會開裂。西方企業早已實現130公斤級水平,在幾乎對折的情況下也不會開裂。

此類高強度鋼材價格昂貴,96公斤級進口價格原為每噸3.5萬元。國內實現這一技術後,進口產品降價到3萬元以內,而自主產品價格不足2萬元。

“越涉及基礎問題,研究周期越長,市場見效越慢。”單增海說,“我們不可能去投建一個鋼廠,這需要國家基礎工業的整體進步。發動機、變速箱,情況類似。”

但徐工集團以及中聯重科三一重工,已經組成了中國工程機械向世界挑戰的“集團軍”。

“20年前,看國際工程機械類同行,完全是仰視。”王民說,現在,“基本可以平視了”。隻是,“我們很多大型國有企業、政府,仍然迷信國外,這和多數國家對待自己國內企業的態度完全不同。在重大裝備上,國家和政府更要關注國內的企業和產品。”他認為。

而孫麗對我們記者回憶起讀書時校園裏張貼的宣傳畫:一個工程師戴著安全帽,胳膊下夾著一摞圖紙,匆匆走向車間。這個畫麵曾令她久久憧憬。“現在我也是這個樣子,真的很好。”       

標簽: 起重機械 徐工
本文鏈接地址://big5.lmjx.net/news/2014/201410/2014101014082131.shtml
新聞投稿: news@lmjx.net
關注中國路麵機械網微信公眾平台
了解工程機械每日動態
微信公眾賬號:lmjxwx
更多

看更多話題>>《每周話題》欄目 —— 最新鮮的話題 做專業的評論,每周三推出

2017年工程機械行業熱點新聞事件
第143期:2017年工程機械行業熱點新聞事件

“日月如梭,文籍如海,探討不及,朱黃敢怠。”——宋·高登《東溪集·朱黃雙硯》。 2017年即將匆匆走過,工程機械行業發生的哪些新聞事件值得我們一起關注呢?讓我們一起梳理下。閱讀更多>>

聚焦2017長沙配博會精彩看點
第142期:聚焦2017長沙配博會精彩看點

2017年12月第一周,有關2017長沙配博會的各種消息鋪天蓋地,成為了工程機械行業本周最有熱度的話題。中國路麵機械網記者親赴現場報道了展會盛況。 據本網前方記者報道,展會吸引了包括卡特彼勒、三一、中聯重科、山河智能、山推、星邦重工等主機企業及300多家國內外配套件企業盛裝亮相,更有100餘家國際采購商現場采購。閱讀更多>>

2018中國挖掘機市場“徐州論劍”
第141期:2018中國挖掘機市場“徐州論劍”

2017年11月17-19日,2017年度中國挖掘機械行業第二十一屆年會在江蘇徐州隆重召開。中國挖掘機械行業製造商、代理商、配套廠商等企業高層領導相聚彭城,直麵發展難題,共同探求中國挖掘機械產業健康發展之路。閱讀更多>>

更多
複製鏈接 加入收藏
圖片資訊
徐工,擎起“國家臂膀” 徐工,擎起“國家臂膀”
星邦力壓愛知 高空作業平台進軍馬來西亞天然氣公司 星邦力壓愛知 高空作業平台進軍馬來西亞天然氣公司
堅守一線30載 ,柳工DRESSTA 推土機的默默耕耘 堅守一線30載 ,柳工DRESSTA 推土機的默默耕耘
三一重工梁穩根率考察團蒞臨宿城區考察 三一重工梁穩根率考察團蒞臨宿城區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