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以徐工、三一、中聯重科為代表的中國國產大型履帶起重機行業正在迅速的發展。但不用否認,目前市場上對國外大型履帶起重機的認可度要高於國產品牌,用戶更願意選擇國外品牌。對於緣由,是僅僅局部技術上的差距和對產品可靠性的質疑,還是市場用戶的習慣和對知名品牌的權威依賴在左右用戶的選擇。本期每周話題將詳細分析其中的緣由。
國產大型履帶起重機高速發展
履帶起重機誕生於20世紀初期,但是真正的快速發展卻是在21世紀。近年來受益於中國大規模基礎建設項目的帶動,我國國產大型履帶起重機進入了快速發展的節奏,標誌性產品頻頻出現。
盡管我國生產履帶起重機曆史較短,與特雷克斯、德馬格、利勃海爾、馬尼托瓦克等國外先進產品相比,在設計和製造上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自2000年起,中國廣泛興起的基礎建設成了履帶起重機發展的最大引擎,國外千噸以上產品陸續推出並進入中國市場,進口的最大噸位達到3200t。國內企業也不甘落後,陸續推出千噸以上履帶起重機。經過近幾年國內履帶起重機的迅速發展,國產產品係列正在不斷完善,已開發出35t-4000t之間不同型號的全係列產品,至少從產品譜係上已經達到了國外的先進水平。大型履帶起重機高速發展和市場競爭態勢演變成了中外企業的對抗,同時也伴隨著中國行業內部企業的激烈比拚。
以中聯重科、三一、徐工為代表的國內骨幹企業在中大噸位履帶式起重機發起強勢進攻:2011年4月5月28日,湖南長沙中聯重科推出履帶式起重機——ZCC3200NP;緊接著5月29日被譽為“全球第一吊”的超大噸位SCC86000TM履帶起重機在三一昆山產業園舉行了下線儀式,2013年7月,徐工XGC88000履帶起重機以起重噸位最大、工況覆蓋最全、安全可靠性更強、運輸效率最優、經濟實用性最高的“世界五之最”而聲名遠播。它不僅一舉將國際上普遍認為的6萬噸米的極限起重力矩,提高至8.8萬噸米,更是目前國際起重機市場上首個實現實際工程應用的四千噸級履帶起重機。可以說中國大型履帶起重機正在快速發展。
中國國產大型履帶吊的相繼推出並且其起吊能力“節節攀升”,有兩方麵動力:一是,研發大噸位履帶吊是彰顯企業研發實力的重要標誌,是企業創品牌影響力、加速國際化進程的重要手段;二是,中國核電、化工等大型項目的加速推進帶來的市場需求。
正視差距才能持續發展
近日,在陝西延長石油化建股份有限公司采購項目的結果是選擇了國外知名品牌的一台3200噸產品。企業表示在此次招投標項目中,出於對該外企大型履帶起重機起重機的質量、價格和企業的信譽等方麵的綜合考慮而最終選擇。不可否認,市場的肯定才是根本,目前國內市場上對國產大型履帶起重機的認可還不是很高,究其緣由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麵。
技術實力應該說,我國起重機的製造技術還是位於世界前列的,眾多產品也在國內外擁有廣闊的市場。然而,與歐美日等發達地區相比,我們的技術實力還是有一定差距的。主要在產品自主性上和關鍵鋼材製造上和零部件的加工上影響了產品的技術含量。產業鏈條決定產品競爭能力的不隻是技術研發的實力,處於產業鏈下遊的製造業必將受製於上遊產業的影響。在我國,鋼鐵企業的技術缺陷也給下遊的工程機械行業發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製約,鋼材的硬度、彈性、延展性等質量標準直接關係到技術能否實現。對大型履帶起重機而言,這些因素影響了企業產品的技術含量。
另外,下遊的工程機械租賃產業尚處於發展完善階段,這也給起重機生產企業把握市場動向、完善售後服務帶來了更多的成本消耗。但這並非遙不可及。更主要的是,我國在這一領域從未放棄過自主研發,而且已經具備了相當大的產業規模,創造了幾個蜚聲全球的知名品牌。技術上進步會在短時間內進行有效完善。
更主要的是市場用戶的選擇習慣在影響市場競爭的公平性。大部分的用戶相信國外產品優於國內,尤其在大型產品上,受益與大規模資金的充裕,對設備的選擇更趨於品牌知名度等簡單的條件選擇。但就使用效果而言,對一般的項目工程建設,國產大型履帶起重機已經可以勝任。2013年6月份在煙台,在石化的萬華項目上,徐工4000噸履帶起重機首次啟用,並勝利完成吊裝任務,這是由中國工程機械人獨立完成的世界最大噸位履帶起重機的吊裝任務,是所有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人士的驕傲,因此這段驚人的記錄也登上了國家央視的產業紀錄片《大國重器》。2014年7月26日10點,由十建公司和徐工集團聯合研發的世界上單台起重能力最大4000噸級履帶式起重機在泉港EO/EG(環氧乙烷/乙二醇)裝置現場正式組對完成。未來它將在矗立在泉港化工園區內承載國產大型履帶起重機的發展重托。
2014年6月24日,經過70分鍾的緊張作業,福清核電4號機組安全殼穹頂吊裝圓滿完成,這是福清核電項目建設中的又一重大裏程碑,也是三一裝備SCC係列履帶起重機圓滿完成的第19次核島穹頂吊裝作業。整個吊裝工作組織有序,動作一氣嗬成,堪稱完美。目前,我國在建的核電項目中,三一履帶起重機是唯一參與關鍵部件吊裝作業的國產大型特種設備。2009年,三一900噸級履帶起重機SCC9000首次用於吊裝福建寧德核電站核島穹頂,結束了核電建設曆來隻采用進口1350噸級設備吊裝穹頂的曆史,開創了國產履帶起重機吊裝核電穹頂的先河。
可見無論是在技術上局部的差距和市場用戶的選擇上都需要一個時間階段的改變。要用發展的視角來看待問題,用發展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多點發力帶動市場認可
對於這兩點該如何來進行完善是個艱巨的過程。主要依靠企業技術上的自主創新,行業和政府的行業引導和鼓勵政策,同時要依賴大的需求背景的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