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
新事物時刻在產生,企業的變化一刻也不會停息。優勝劣汰,適者生存。
奇瑞重工的目標,是要做成百年企業。這絕不是一個隨大流的口號,而是民族的道義、行業的責任、市場的期待等賦予該公司的目標與追求,更是他們身上長期凝練而成的強烈的產業情結與情懷。
追趕全球先進水平 任重道遠
洪範八政,農為政首。十八大以來,新一屆黨和國家領導人更加重視農業工作。去年年底,中央政治局常委集體出席中共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時明確強調,要確保糧食和食品安全,推動農業現代化。主持會議的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指出,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實實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
糧食安全、發展現代農業必然要用農業機械來裝備,特別是在當前人口紅利不斷下降、青年農民務農意願不斷下滑的社會轉型期更是如此。同時,農機化還是“讓農民成為體麵的職業”的重要前提。這些,都是農機從業者的極大利好。
然而,與我國國情和我國經濟發展程度相對應、亦跟其他產業相類似的是,國內農機行業或者說機械製造行業散、亂、差、弱仍是主要特點。放眼全球,我國的農機工業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從規模體量上看,目前,全球第一大農機企業、世界500強之一的美國約翰迪爾公司2013年營業額達363億美元,盈利36.1億美元。第二大農機巨頭凱斯紐荷蘭年營業額也達190億美元。國內農機企業號稱上萬家,但真正規模化廠家少之又少,年產值在5億元以上的鳳毛麟角。國內農機企業與之相比,無論是營業額還是盈利能力,都不是一個量級的差距。
蚍蜉豈能撼大樹?這種現狀亟須改變,中國農機工業呼喚大而強的企業、需要行業整合者。然而,我國到目前還沒有出一家世界級的農機企業或者說全球農機品牌。有外國知名農機企業人士說,在外國人的意識裏,中國農機製造還處於低質低價的泥淖,因此,歐美農機主流消費市場不會購買中國的農機製造產品。舉例說,就像我們中國人不會去購買朝鮮、越南等不發達國家的機械製造產品一樣。
道理雖然都懂,但落實起來卻有一定的難度。國家的發展,與每個行業特別是其中的優秀企業確實息息相關。如果每家企業都沒有一點責任感、使命感,這個行業一定是日益衰落、沒有希望的行業。特別是以製造業為代表的實業,像巴西、墨西哥等國,製造業就已經陷入“拉美化陷阱”數十年,至今看不到崛起的跡象。
在去年舉辦的德國漢諾威國際農機展上,國內農機企業特別是整機參展企業寥寥,這充分說明在國際農機舞台,中國的農機製造還處於邊緣化的地位。中國農機產品出口到國外還未進入主流市場和主流應用。因此,中國農機產品與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農機市場地位顯得還遠遠不能適應。
目前,國內農機行業與前幾年相比,麵臨的形勢更加嚴峻。受益於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刺激與拉動,我國農機消費總量仍在增長,但局部產能過剩開始顯現,外資品牌搶占中國市場的速度加快,內資品牌的產品及其質量優勢尚未形成、特別是缺乏係統性的競爭能力。
奇瑞重工人深知,包括自己在內的廣大中國農機人任重道遠。
那麽,奇瑞重工作為國內農機製造企業的重要一員,在中國、世界農機產業中如何定位?如何為國內農機企業、農機化事業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如何借助中國目前快速提升的經濟增速和龐大的市場潛力這個有力的杠杆實現跨越式發展、追趕全球領先水平?十年都久,時不我待!
融合農機農藝 為用戶提供全套作業方案
長期以來,我國的農機農藝主管部門各自為政,專家試驗的新農藝與現實規模生產的大農機不相適應。另外,我國農機基礎工業仍存在薄弱環節,產品製造的材料、工藝以及零件加工製造的精度、可靠性不高,對農藝的適應性較弱。在相互協調方麵,缺少可行機製,往往說得多、做得少,專家提得多,真正從機製上、模式上拿出可行解決措施少。在發展現代農業的形勢下,這種矛盾越來越突出,解決這種矛盾變得越來越迫切。
在5月27日安徽省政府舉行的農機農藝融合發展調研座談會上,奇瑞重工黨委書記、總經理王金富在發言中指出,推進農機與農藝融合是農機工業企業的重要責任。
隨著農機農藝融合的相互促進,從20世紀80年代到現在,我國農機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農機開始與農技、數字化、精準化結合,農藝進一步精細,但從發現問題的角度來看,農機、農藝不僅要結合,更要融合,即農藝在改進時就要考慮由農機來實現,同樣在農機設計時,要考慮如何滿足新的農藝要求。
王金富認為,由於農機是農藝實現的技術手段,是現代農業發展的載體,農機要以農藝和現代農業發展為服務方向,隻有通過農機與農藝互相適應、互相促進、深度融合,才能使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領域深層次得到應用,推進農機農藝融合是進一步提升我國農機化綜合水平的關鍵所在。因此,要實現農機與農藝有效融合,必須從農機和農藝兩個方麵著手。其中,在農機發展方麵,要樹立農機主動服務農藝的理念,要從加強農業生產信息研究入手,在產品研發設計、製造及服務推廣等環節適應農藝技術要求。
此種形勢下,奇瑞重工成立伊始就高度重視農機農藝相融合的問題。譬如,水田農業的農藝特點要求水田生產必須精工細作,利用機械化和智能化提高生產效率,最終整合土壤測試、種子、農資和農業裝備,為用戶提供綜合解決方案。早在2012年,奇瑞重工就聘請了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擔任顧問,利用袁隆平的專業知識推動水稻育秧、栽培和種植方式的改進,形成農機農藝相適應的技術體係。公司副總經理王喜恩表示,奇瑞重工將致力於科技創新發展農業裝備產業,在袁隆平的指導和幫助下,促進農機農藝融合,不斷提高奇瑞農業裝備產品作業的適應性,為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提供更加專業的方案,為加強農機農藝融合、農機化與信息化融合以及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在產品研發路線上,奇瑞重工不僅關注農機本身,更關注其與農藝的有效融合。以水稻收割機為例,通過接受袁隆平團隊在農藝方麵的權威指導,將產品研發延伸至水稻的種植環節,這對奇瑞重工推廣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為用戶提供水稻生產全套解決方案、增強服務現代農業的能力具有重要戰略意義。袁隆平曾表示,性能優越、質量可靠的奇瑞“穀王”水稻收割機是配合超級雜交稻推廣的最佳搭檔,為農民朋友提供高性能、高質量、高效率的收割機械,有助於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解決農具短板 打造農機全產業鏈
與加強農機農藝融合相呼應的是,農機企業具有為用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能力。為實現公司既定戰略目標,奇瑞重工從創立之初就致力於“拉長”農機具這塊短板。
讓我們把時間指針調回到2011年12月底,當時,一則消息震動了全球農機界:中國的奇瑞重工與日本久保田共同參與競購挪威全球知名農機具巨頭格蘭集團。聞之者無不驚詫!因為,彼時的奇瑞重工不僅在國內尚名不見經傳,國外知道奇瑞重工者更是屈指可數。
據知情人士透露,奇瑞重工是格蘭集團的最早買家,開價6.75克朗/股,後來日本久保田進入,經過幾輪競價拚殺,日本久保田以10.5克朗/股成交,在此情況下,中國奇瑞重工退出競購。國際上十餘家主流媒體都對此進行了報道,讓初生的奇瑞重工團隊接受了一次鍛煉,同時,在全球範圍內進行了一次免費品牌推廣。
此舉顯示了奇瑞重工決策者的遠見與智慧。
因為,農機具問題已經成為製約我國農機化和現代農業發展一個重要短板。國內廠家更注重主機生產、產品同質化問題,而對滿足農業生產急需的農機具產品關注不夠。農業作業機具品種稀少、結構單一、功能落後,對於農機企業和從事農機社會化服務者來說,也無法為用戶提供全套農機作業方案。這也成為奇瑞重工決策團隊無法解開的心結。
每年的三夏,秸稈焚燒成為不少基層政府的頭等要務,嚴峻的環保形勢對秸稈處理提出新的要求,不管最終如何處理,秸稈的機械化處理都是繞不過的一道坎。秸稈的處理也反映了農機與農藝融合、農機落後等問題,推動農機消費的升級與向現代農業轉型,加大農機補貼力度,加快新型、高效農機的研發、秸稈綜合利用是未來要做的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