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軍銜在南極中山石前留影
一副墨鏡,一麵放大鏡,一支鋼筆,一塊手表,一件棗紅的風雪服……它們靜靜地躺在陳列櫃中,述說著一個並未遠去的故事。
2月14日,元宵節,我們走進廈門廈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蓋軍銜勞模創新工作室。去年4月,擔任廈工培訓中心總監的蓋軍銜不幸病逝,年僅58歲。而今睹物思人,這位產業工人的傑出代表、全國勞模、南極英雄走過的足跡,仿佛曆曆在目。
“這些立體直觀的機械剖麵教學用具,都是師傅一件件親自製作的。為了傳授技藝給我們,他傾盡了心血!”廈工高級技師、省技術能手鄭龍枝是蓋軍銜的徒弟,他指著實物教具和牆上的二維機械圖深情地說。
“老蓋雖然走了,但他的精神卻永遠留在廈工!”蓋軍銜的老同事、部分徒弟和廠領導都來了,大家圍坐一起,動情回憶起蓋軍銜不平凡的一生。
為國做事三赴“生命禁區”建奇功
在工作室裏,有一塊用鐵皮製成的牌子,上麵寫著“廈工大道”四字。“這是南極首條以企業命名的道路。”廈工副總裁、工會主席洪家慶說,這是蓋軍銜第一次到南極時的傑作。
蓋軍銜於1995年、1998年、2004年,先後三次前往“生命禁區”南極,是參加我國南極科考的首名產業工人,也是在南極工作時間最長的職工。
1992年,廈工機械作為國內唯一的工程機械品牌進軍南極,在惡劣的氣候環境中服役3年後,開始出現故障。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要求廈工挑選一名出色的機械師隨隊赴南極維護設備。就這樣,1995年12月,蓋軍銜隨中國第12次南極科考隊登上雪龍號。
在雪龍號穿過南緯45至60度之間的“魔鬼西方帶”區域時,第一次遭遇狂濤巨浪的蓋軍銜幾乎要把整個胃都吐出來,但他強忍住身體的極度不適,登上了南極。
在南極中國長城站,蓋軍銜的任務是維修和保養所有的車輛設備。憑著嫻熟的技術,他自己加工零件,自己找材料,修好了所有的設備。
一天,一台德國進口的150雪地車在距離長城站2公裏的地方拋錨,維修任務落在蓋軍銜頭上。當時站內隻有德文版的雪地車資料。蓋軍銜想,雖然看不懂德文,但機械原理是相通的。他憑借手頭僅有的一張圖紙和平時積累的經驗,很快就排除了故障。
蓋軍銜是一個閑不住的人。當時,長城站方圓幾公裏內沒有道路,科考隊員出行極為不便。他開著廈工挖掘機花了近兩天時間,在雪地裏沿著海邊挖出一條300多米長的道路,這是長城站上最平整、最寬闊的道路。長城站的科考隊員們一致同意,把這條路命名為“廈工大道”,並用鐵皮做了一麵路牌。後來,換成了石頭路牌,蓋軍銜就把原來的鐵牌帶回了廈工。
2004年,中國第21次南極科考隊衝擊南極冰蓋最高點,急需一名工程機械技術嫻熟的技工作為後勤保障人員,極地辦又想到了蓋軍銜。此時的蓋軍銜已年近半百,又身患高血壓等疾病,在南極極端惡劣的環境中,隨時都有生命的危險。去,還是不去?在國家利益和個人生死考驗關頭,蓋軍銜選擇了前者。
國家科考隊在向南極冰蓋最高點衝擊時,最重要的交通工具雪地車又壞了!這對隊員們的打擊是致命的。蓋軍銜和另外兩名機械師冒著零下40多攝氏度的嚴寒,輪流焊接斷裂的刀板,修好了雪地車。
2005年1月7日淩晨,危險再度降臨:科考隊的生活艙突然停電!
此時,冰蓋上的平均溫度已降到零下40多攝氏度,停電使艙內溫度驟降,威脅著隊員們的生命。
蓋軍銜的第一反應是:時間就是生命。他穿上衣服,冒著寒冷,迅速衝到發電艙,爭分奪秒搶修。很快,發電機又發出隆隆聲。
在進入冰穹A、海拔5000米的最高區域時,由於緊張地搶修發電機組,蓋軍銜出現嚴重的高原反應,身體接近休克狀態,但他仍堅持工作。差一步就完工時,他心髒病突發,倒下了,被附近的美國極點站接走搶救。
“人的一生中能有機會為國家做點事很難,對我們這樣的企業普通員工更是一件難事。雖然從廣義上說,我們每天的工作也是為國做事,但參加南極科考畢竟是不同的,所以我認為能做這樣的事是一種榮幸。”事後,蓋軍銜這樣平靜地說。
極地辦副主任吳軍說,我們的極地考察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就因為有一大批像蓋軍銜這樣的人物。他們為中國的極地考察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2005年,蓋軍銜被極地辦第二次評為“最優秀的考察隊員”,還獲評“感動廈門十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