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舉行的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三一重工“大噸位履帶起重機關鍵技術與運用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業內人士認為,這表明三一的創新能力再次獲得了國家的肯定。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三一第四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
“國家科學技術獎”是國務院設立的科技領域的最高獎項,包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五大獎項。
2006年與2011年,三一“混凝土泵送關鍵技術研究開發與運用”、“工程機械技術創新平台建設項目”分別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之後,2013年,三一“混凝土泵車超長臂架技術及應用”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成為工程機械行業摘取國家科學技術獎的標杆企業。
創新基因:打破恐懼敢於挑戰
從工業曆史的發展來看,在經曆了蒸汽機革命、運輸革命、電氣革命、計算機革命這四次工業革命後,人類正迎來第五次工業革命,即新工業革命。
外界普遍認為,中國製造除了麵臨新工業革命的壓力,還有來自歐美國家再工業化戰略的挑戰,以及其他新興經濟體的追趕。要想成功突圍,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搶占創新的至高點。在這場激烈的全球競爭中,誰墨守陳規,誰就將再度落後。
對於三一來說,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三一重工首席專家易小剛曾表示,“三一重工身體裏‘流的是創新的血’,正是依靠自主創新,公司在遭遇國家經濟周期時跑贏了行業。”而未來,持之以恒的創新,也將支撐公司在這場工業盛宴中繼續做大做強。
創新是三一強大的“重基因”。專家認為,沒有打破恐懼的大膽創新,就沒有今天的三一。“寬容失誤,不許重錯”是三一對待研發的態度。“國外沒這麽做,所以我沒這麽做”和“國外這麽設計,所以我也這麽設計”這樣兩句話在公司內部是被禁止的。
從源頭上看,這種基因與創業者的信念有關。作為一名湘籍企業家,梁穩根“敢為人先”的個性及製造強國的夢想,一開始就在三一營造了一種重視創新,尊重創新的文化。對於創新,梁穩根最初的說法是:“與其引進技術跟在人家後麵亦步亦趨,淪為‘生產車間’,不如另辟蹊徑,以自我創新掌握發展主動權。”
因此,三一一開始做的就是別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進口替代。90年代初,中國工程機械市場90%是德國和日本的產品。從零起步的三一重工在持續創新的指引下,一舉成為了市場的老大。
創新方式:從技術原創走向係統創新
與傳統製造業依靠“低成本優勢”和“技術引進”進行創新的常規模式不同,三一定位高品質的產品,堅持核心技術自主研發、核心部件自主研製。
三一的創新首先是由單個技術所帶動的,逐個擊破,又互為積累,由此產生強大的聚變效應。在技術創新上,三一重視的是技術的原創性。
被外界所稱道的三一長臂泵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超長臂架研究方麵,三一主要有四大技術發明:超長臂架設計方法及裝置、主動抑振技術、基於重心軌跡跟蹤的防傾翻控製技術以及超長臂架泵車多參數匹配節能技術。這些技術均為三一首創。這四項發明已獲得24項授權發明,其中美國2項、德國2項、俄羅斯1項。另外還有兩項獲得了中國金獎。
取得核心技術使三一長臂泵車打破壟斷快速發展,由37米增長至86米。2013年,該技術及應用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近10年,國家技術發明獎授獎數量隻有進步獎數量的1/5,這一獎項主要突出了對技術原創性、發明性的獎勵,難能可貴。
當然,靠幾個項目、幾個獨立的技術無法支撐企業長期發展。向文波表示,重要的是三一組建了一個“工程機械技術創新平台”,這種創新組織的管理行為,是企業從戰略層麵,係統地謀劃技術創新。
1998 年,三一重工啟動實施“工程機械技術創新平台建設”,累計投入資金50多億元。平台體係包括“創新基地”、“創新機構”、“創新聯盟”三個硬件平台,“管理係統”與“創新文化”兩個軟件平台。軟件平台與硬件平台相互支撐。
該平台的建設在2011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由單項技術創新走向係統性創新,三一的“軟實力”提升了,企業持續創新能力也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創新引領創造
從混凝土機械領域可應用於施工的86米最長臂架泵車到3600噸世界最大噸位履帶起重機,再到200噸級的亞洲第一挖掘機,三一創造了工程機械行業一個又一個第一。新技術的運用不斷創造新的記錄,改寫曆史的同時也帶領了行業進步,三一也成長為中國最大、全球第五的工程機械製造商。繼三一之後,眾多企業也開始了超長臂架泵車、大噸位起重機械等的研製並取得顯著成績。
創新很難以利潤來衡量,很難去計算它花了多少錢,也沒有一個模板去計算它要經曆一個什麽樣的過程,但是管理創新、組織創新、技術創新,加起來就是企業的整體競爭力和盈利能力。三一重工研發投入大概占銷售額的5%~7%,而世界一流的工程機械企業也不到4%的水平。
向文波說,當前全球製造業格局發生了重大改變,中國製造業總量占據全球第一的地位。我們已經是製造大國,但還不夠強。在全球開放競爭的大環境下,隻有以創新引領創造,通過創新使企業轉型升級,才能真正實現製造強國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