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國際市場上做得好,誰就是老大。”中聯重科創始人詹純新談到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如何做大、做強時表示,可以這麽說,中聯重科已成功探索出了一條產業報國的國際化之路,為中國工程機械企業的“出海”樹立了一支行業標杆。
五年過去了,中聯重科順利度過了海外並購之後最艱難的文化融合期與業務整合期,不但贏得了CIFA頂尖的技術與工藝,也贏得了遍布全球的海外市常
在這種飛速成長中,中聯人以產業報國和自主創新作為發展的雙核驅動力,正憑借“中聯速度”演繹著引領全球機械行業變革蛻變的成長傳奇。
產業報國,做大千億產業蛋糕
“中聯是我的長輩,我足以用‘孝心’來對待中聯重科和建機院,如果僅憑激情去領導一個企業,總會有激情退去的時候,而‘孝心’不一樣,我又怎麽敢不始終如一、敢有絲毫懈怠?”詹純新對自己的企業管理哲學侃侃而談。這種以“孝”事企的情懷也成為中聯重科產業報國的最好詮釋。
讓人感慨的是,作為國企的中聯重科,保持了旺盛的活力和競爭力,以60%的複合增長率持續快速發展;更讓人感懷的是,作為大型國企的負責人,詹純新在創造價值與個人受益方麵始終保持著以“孝”事企的報國情懷。
1992年,詹純新帶領7名技術人員,靠著50萬元借款創辦了中聯建設機械產業公司。
當時,國內機械裝備製造企業不強,沒有核心技術,深圳等地的混凝土泵有95%依賴進口。詹純新的“下海”,除了為研究院尋找出路外,也懷抱一種打造中國自己的裝備製造業品牌的理想。
從零開始,一步步邁上軌道。中聯創新體製、機製,實現了企業化運作和股份製改造。2000年10月,改製後成立的長沙中聯重工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2006年,中聯重科順利完成股權分置改革,引入聯想弘毅投資等戰略投資者,形成了相對集中又相互製衡的股權結構;2010年,成功發行H股。現在的中聯重科,形成了一個由國有、經營骨幹、戰略投資與海外投資者等多種性質股東組成的多元結構,這種均衡股東體製融多方之長,在董事會公正、公平、透明製度的高效運行下,奠定了企業快速發展的長遠根基。
與此同時,中聯重科先後完成了9次跨地區、跨國界的大型並購,將浦沅集團、中標實業、湖南車橋、華泰重工、意大利CIFA等知名品牌收入囊中。在並購中,中聯重科培植出了一種能容納、融合曆史陳舊體製的獨特能力以及與世界企業接軌的一整套運行體係和尊重法治、包容不同文化的經營思想――有人評價,這種能力比起中國擁有一個千億規模的公司更為珍貴。
二十一年來,一路探索,一路拚搏,一路創新……詹純新產業報國的夢想漸漸實現:今天的中聯重科,實現年營業收入近850億元,年利稅過120億元,不僅為3萬餘人提供就業崗位,在它周圍更形成了一個社會性產業集群,而它在體製、機製和發展方式以及產品技術上的創新,更對中國企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示範和帶動作用。
據了解,中聯重科平均每天就有一項新技術、新產品誕生,每年新產品對銷售收入的貢獻率均超過50%。2011年,中聯和CIFA共同打造了基於歐洲高端基礎技術和設計思想的超長臂架泵車研發平台,並成功研發了全球最長碳纖維臂架80米泵車。比起單純的臂長增加,碳纖維臂架泵車自重減少了40%,解決了泵車臂架越長,臂架失穩的風險越高、支腿打開麵積越大的問題,改變了人類泵車的應用曆史。
“產業報國的共同願景,使工程機械行業凝聚了一批有誌之士,整個行業的麵貌已煥然一新。而湖南這個傳統農業大省,也毫無疑問地成為我國中部地區工程機械最強省份,並逐漸向工業大省轉型。”在中聯重科副總裁、混凝土機械公司總經理陳曉非看來,正是因為中聯重科堅持專業化發展道路,懷揣產業報國的夢想,以高新技術為核心競爭力,才成就了全球混凝土機械第一品牌。
目前,中聯重科混凝土機械公司國內生產基地跨長沙、沅江、漢壽三地,主打產品涉及混凝土機械成套設備和幹混砂漿成套設備兩大係列、六大類產品、100多個品種,年生產銷售規模超過150億元,是中聯集團旗下最具活力和成長性的事業部之一。按照公司的戰略規劃,2013年,中聯重科混凝土機械將實現1000億元的產值。
創新為魂,拓寬全球市場版圖
“創新是創新者的通行證,習慣是習慣者的墓誌銘。”詹純新對中聯重科的創新發展有著自己的一番理解。因為創新,中聯重科掌握了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和彰顯民族品牌力量的最佳利器,跨入了世界級企業的大門。
近年來,在“融合創新、全球市潮這一發展模式的指導下,中聯重科在國際化征程上迅速完成了在國內和國外的產業優化布局。
中聯重科多年的戰略布局在2008年取得了質的飛躍。2008年,意大利CIFA這家擁有80年技術沉澱的世界頂級混凝土機械公司萌生了業務合並之意。
盡管CIFA的財務狀況和盈利水平一直不錯,業績也連續多年保持25%以上的增長,但作為單一產品的龍頭,CIFA希望能跟一家產品線更廣泛的企業合作,以獲得更大發展。
多年前就有意“走出去”的中聯重科獲知這一消息後,立即著手準備並購,並聘請了國際知名投行財務顧問,當時並購競爭相當激烈,全球範圍內有二十多家機構參與項目的爭奪。
最後,中聯重科聯手弘毅投資、高盛和曼達林基金,以總額5.11億歐元全資收購CIFA,中聯占股60%,率先打開了進軍歐洲市場的大門。
此後幾年,中聯重科創造性地提出“核裂變”戰略,使其在拓寬海外市場之路上越走越遠。
2001年以來,中聯重科在國家化並購上斬獲頗豐,先後完成對英國保路捷、全球混凝土機械龍頭意大利CIFA等企業的並購買斷;2011年,中聯重科買斷全球頂尖的被譽為“世界塔機設計標準”的德國JOST平頭塔機技術,實現從中國第一到世界領先的華麗轉身,中聯重科在多個領域擁有絕對的研發製造實力和技術創新話語權。
其實,正是這樣連續多年的連環收購,使中聯重科成為目前國內產品鏈最為完整的工程企業,作為工程機械行業的創新龍頭企業,中聯重科在自身跨國並購、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非常重視帶動產業鏈的共同繁榮、協同發展。
一方麵,中聯重科將進一步優化外包外協模式,加強與上遊配套、物流等合作方在技術攻關、海外拓展等方麵的戰略合作,加快各配套廠商與中聯重科國際化發展的步伐;另一方麵,中聯重科還在質量管理輸出、先進生產模式指導等多個層麵與配套企業開展戰略合作,提高配套企業內生增長力,並聚集了一批具有競爭實力的戰略合作夥伴。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隆國強就曾撰文表示,“在二十年的高速發展曆程中,並購、國際化與自主創新構成了中聯重科全球經營策略的三大基石,推動了中聯重科由一個不知名的內地企業發展為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機械製造商。”
據一些機械行業人士分析,在持續創新的強大驅動力下,中聯重科已形成了自身核心競爭力。中聯重科已打造出國內多個第一,引領國內行業與國際巨頭抗衡。現在的中聯,除了混凝土機械全球領先,還是全球最大的起重機械製造商、全球最大的環衛機械製造商。
據公開資料顯示,在過去五年中,中聯重科銷售額年均增幅達到70.27%,位居全球工程機械製造商50強企業第一位,遠遠超過全球50強10.75%的平均增幅,創造了業界稱道的“中聯速度”。
“在未來三五年裏,希望能對工程機械關鍵零部件等領域的研發有所突破,到2015年,中聯重科能進入全球工程機械領域前三強。”中聯重科董事長秘書申柯介紹,全球工程機械產業將進入醞釀新變革和新突破的重要發展階段,來自中國的工程機械廠商憑借高性價比產品和快速、優質的服務,勢必提高中國機械設備在全球的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