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將目光轉向廣闊的國際市場。然而,當優秀的中國企業走上國際舞台的時候,伴隨而來的並非隻有鮮花、掌聲和財富,更多的則是日益激烈的競爭和各種“保護主義”下的貿易摩擦。從中國光伏企業在歐美遭遇規模空前的“雙反”調查,到華為、中興、三一等知名企業在美卷入種種以“國家安全”為名的懷疑與排斥——究竟應以怎樣的姿態迎接日趨緊張的貿易摩擦和種種不公平的對待成為擺在“走出去”的中國企業麵前一個亟待正視的問題。
2012年10月,被以“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為由禁止在美興建風力發電場的三一關聯公司RALLS將簽署行政命令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告上了美國法庭。這場由中國民企起訴美國總統的案件一經披露即引發了國內外的強烈震動。在這場看上去“結果已定”的訴訟案背後,卻留給人們許多結果之外的思考。
作為全世界開放程度最高的美國市場,為什麽會對來自中國的民營企業頻頻亮起紅燈?從表麵上看,問題似乎出在中國企業自身:在美國人的眼中,中國並非一個完全市場經濟的國家,那些在國內取得成功的民營企業本身與中國政府保持著密切的往來和聯係,再加上企業家本身的政治身份,使得原本“包容性”很強的美國市場極容易給來自中國的企業打上意識形態的標簽。無論是華為、中興、三一,大都是先被貼上標簽,再被“莫須有”的理由拒之門外。
正因為如此,很多人建議,中國企業在“走出去”時要學會入鄉隨俗,要把握時機和策略,避免刺激到西方人敏感的神經……然而,時機和策略固然重要,但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各國間政經博弈不停升級的今天,單方麵去思考時機和策略仍舊顯得有些一廂情願。
事實上,屢屢舉起“國家安全”的大棒,美國所要保護的遠非國家安全,更有對中國經濟強勢崛起的不安,和對中國企業不斷增強的競爭能力的擔憂。政治臉譜的背後,隱藏的依舊是貿易保護主義的經濟問題。
麵對美歐各國的“有色眼鏡”,中國企業首先要做的就是不再沉默。作為遵守所在國法律,尊重市場規則的中國企業,當自身的合法權益遭到侵害時,選擇用更自信的態度和更理性的法律途徑來表達合理的訴求,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而這種嚐試,事實上也收到了效果。
最初,輿論普遍認為三一訴美國總統一案不可能被受理,但在今年2月,哥倫比亞特區聯邦地方分區法院正式受理了這一案件。法院認定,奧巴馬總統沒收三一風電項目存在程序問題,三一的起訴具有合理性。
美國當地時間7月11日,三一關聯公司RALLS起訴奧巴馬和美國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一案,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聯邦地方分區法院再次舉行聽證會,預計結果將在9月宣布。就在三一訴奧巴馬案二次開庭期間,第五輪中美經濟與戰略對話亦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經過此輪對話,美方承諾公平對待中國企業赴美投資,對包括國有企業在內的中國投資者保持開放的投資環境。美方同時還承諾,美國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所有的投資審查都僅限於國家安全,而不是經濟政策或其他國家政策。
目前這宗訴訟案仍在繼續,在許多研究國際關係問題的專家們看來,相對於結果,這次訴訟的示範效應更為重要,它為中國在美投資的企業樹立了勇於反抗不公正待遇的榜樣。國際經濟問題專家、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學者陳鳳英說:“如果這一次立案給我們一個說法,這就是我們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