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燃機全行業麵臨實施新的國四排放標準看似困難重重的時候,有一個人顯得比別人要樂觀得多。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簡稱中內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邢敏似乎看到了內燃機行業大發展的另一次難得良機———“行業又到了一個發展的黃金期。”確實,如果大家齊心協力把國四這座山翻過去,站在一個新高度上的內燃機行業有什麽理由不迎來新的黃金發展期呢?
近日,一篇“為重柴排放再次推遲鼓掌”的文章,在網上引起了關於是否應該實施國四以及是否能準時實施國四的又一次討論。文章作者認為,油品質量和尿素加注基礎設施的不到位、跨國公司對核心零部件的掌控以及偏遠地區用戶使用維修的不便利等因素,自然形成了國四排放標準實施的再次推遲,對於平頭百姓而言是一件好事。
“為重柴排放再次推遲鼓掌’一文並不代表民意,”一汽集團副總工程師、技術中心主任李駿對此給予了回應。他表示,從汽車動力和主要汙染源來看,汽車發動機並不像有些人說的是一個夕陽產業,而是一個仍然具有很大發展空間的產業,在國家推進節能減排、實現強國夢的征程上理應發揮更大的作用。
這並不是李駿一個人的觀點,在7月8日於無錫召開的“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五屆一次會長工作會議”上,與會的20餘位會長、副會長或其單位代表一致認為,中國內燃機行業必須堅定不移地支持並執行國家的相關環保法規政策。用中內協會副秘書長魏安力的話概括就是:實施國四沒有回頭路可走!
政府一定要推進真國四的實施
作為一汽集團的技術領頭人,同時還是中內協會的副會長之一,李駿提出:這次政府一定要實現真國四。這話聽起來似乎有點矛盾,國四就是國四,還有什麽真假?其實不然,許多業內人士都知道,當初在國內全麵實施國三排放標準時,就出現了所謂的技術路線之爭,結果是一些短時期內可蒙混過關的產品占得了市場先機,而真正按可靠技術路線走的企業卻陷入了極其被動的局麵,“假國三”讓不少企業至今還談虎色變。
“7月1日是實施國四排放標準的日子,但我們企業的國四產品訂單並沒有什麽反映。”濰柴動力副總裁佟德輝拿自己企業國四產品的實際訂單情況舉例。他表示,定好的標準和實施時間而不去執行,造成相關企業相應技術與生產準備的費用越來越高。“如果這次還有企業做假的產品,那麽‘假國四’的結果肯定是兩敗俱傷,最後的結果是國家的環境被危害。”佟德輝不無擔憂地說。
許多其他與會的副會長也紛紛表示,在麵對國家節能減排的大政方針麵前,行業與企業必須擔負起相應的社會責任,依靠協會與行業的力量,建立起自發、自律的有效機製,推動真正的國四產品前行。
新產品推動需要各方皆主動
記者注意到,在此之前國四排放標準的預定實施時間已經先後被推遲了兩次,從最初的2011年1月1日推遲到2012年1月1日,進而又從2012年1月1日推遲到2013所7月1日,前後已經延遲了兩年半時間。記得當時執行從國一到國三的排放標準時,業內不少人在炫耀:我們隻用了幾年就趕上了發達國家實施了十幾、二十年的標準。但現在要讓所有中國人臉紅的是,中國實施從國三到國四排放標準升級的時間間隔再一次超過了歐洲。可見,當時在低標準水平時的所謂“超越”,不過是當時的產品(尤其是引進的產品)水平基本上已經到位。而到了較高標準之後的再升級,才是真正考驗一個國家產業水平的時候。
記者知道,與會的天潤曲軸、濱州渤海活塞等零部件企業,無論在國四產品的技術層麵還是在生產製造層麵都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但是他們的困擾在於:整個行業的推進並不是那麽順暢,其中的原因何在呢?
“發動機廠其實處於一個非常尷尬的位置,實施與否的主動權在整車廠一邊,政府應該用經濟導向讓消費者主動購買節能減排車。”這是中內協會副會長、昆明雲內動力董事長楊波的見解。另一位副會長、東風商用車發動機廠廠長王勇也認為,對於國四標準的實施,整車廠並沒有應對到位。
與以上兩位持相似觀點的還有另一位副會長、無錫威孚高科總經理王曉東。他認為:“減排實際上是責任,更多在政府。節能產品需要市場的驅動,對於國四產品而言,各方應該更多研究其市場的激勵點在什麽地方。”
楊波表示,最終要形成汽車廠、發動機廠、零部件廠、消費者都是主動應對,這樣才能推動新產品市場化的實施。
實施國四還要落在實處
“目前全行業都在用某家跨國公司的共軌產品,將來老百姓可能修不起車。”楊波的擔心並非沒有道理,本身自己企業即處於邊遠省份雲南的他考慮得更多一些,“新的排放標準一定要從係統來思考怎樣推行?處於偏遠農村的人買了國四車連維修條件都不具備,還是要係統性地考慮這一問題。”
“真正使國四實施落地,比加快推進國五的意義更大。”確實,每一次國家排放標準的升級,每一次相關排放標準的真正落實到位,需要相關行業方方麵麵的努力和支持,一個能落到實處、有著相關監督檢查實施效果的現行排放標準,確實要勝過不顧現實條件拔高務虛的急進。正如中內協會副會長、上海內燃機研究所副所長陸陽所說:“在國內經濟放緩的背景下,實施進一步排放標準的前提是要維持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在憑借內燃機行業一己之力可能無法完全解決問題的今天,那些處在上下遊的關鍵企業,如整車廠商和油品企業,是不是也應拿出足夠的勇氣和毅力來與大家攜手跨過國四這道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