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錢荒”雖然愈演愈烈,但決策層的態度和策略卻越來越明確:提高對經濟下滑的容忍度,利用金融政策推動經濟結構轉型。
信號釋放於6月19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稱,金融係統必須更有力地支持經濟轉型升級,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把穩健的貨幣政策堅持住、發揮好,合理保持貨幣總量。”
穩健貨幣政策繼續前行,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成央行以後工作重點,市場對央行近日降息降準的預期落空了。
除了引導預期、“釋放央行不會持續注資的信號”外,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的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表示,這次會議還說明目前金融業和實體經濟脫節的問題已經到了比較嚴重的程度,引起了決策層的重視。“對目前經濟的結構性問題,金融方麵將采取一些相應的處理方式。”
國務院開出的“藥方”就是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用好增量、盤活存量”。所謂用好增量,即按照有保有壓、有扶有控的原則,加大對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等的信貸支持。支持調整過剩產能,對整合過剩產能的企業定向開展並購貸款,嚴禁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違規建設項目提供新增授信。
“盤活存量”。統計顯示,這已是一個多月以來,李克強第三次提及存量資金問題。這種貨幣政策新思路,意味著時下調整經濟結構的各項政策,需要更多地盤活存量資金,而非倚靠增量信貸。
“銀行問題是中國整個經濟內在的表現。”廈門大學金融係副教授陳善昂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分析,中國經濟目前不是簡單的周期性問題,而是結構性問題,即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對此,必須要做結構性調整,包括盤活存量。
有分析人士認為,目前銀行錢荒的問題並不是流動性缺乏的問題,而是金融發展空心化,很多資金並沒有進入實體經濟,要麽被房地產市場吸收,要麽在銀行係統內“打轉”,“脫實向虛”現象非常嚴重,在當前關鍵節點上,“盤活存量貨幣”就顯得尤為重要。
劉元春也認為,盤活存量非常重要,是改革的核心目標。目前存量的問題太大,比如投融資平台和影子銀行的問題,都是存量的問題。
雖然經濟指標弱勢為貨幣政策再度放鬆提供了一些空間,但房地產調控壓力和地方債務風險卻製約貨幣政策難以明顯鬆動。國家審計署6月10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底36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已接近3.85萬億元,其中銀行貸款占78.07%,這都屬於存量的問題。
對於如何盤活存量,劉元春建議,對存量的監管進行改革,比如對影子銀行的治理,對投融資平台的治理,對以往的貸款進行係列的清理,從而使資金的流動方式和流動效率有所改善。
激活存量,就是要提高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陳善昂強調,最有效的辦法還是放開市場,推動市場改革,讓各種社會資本、民間資本比較自由地投向市場,參與和投資一些嚴重短缺的行業,比如高新技術行業、教育、醫療等行業,或者讓民間資本參與到一些地方不良資產的處理,溫州已經就此展開了一些探索,這都屬於盤活存量。
目前實體經濟不振,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中小微型企業獲取資金的渠道狹窄。這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要“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將中小企業股份轉讓係統試點擴大至全國,擴大債券發行等”,即將逐步提高直接融資的比重,推動資產證券化的發展。
資產證券化是自去年以來很時髦的詞。陳善昂說,這屆政府想進行經濟結構調整,擠破虛擬經濟泡沫,但調結構是很痛苦的過程,不是那麽容易,而且會遇到慣性的阻力,會傷筋動骨。
有分析人士提醒,產能過剩產業與經濟轉型相悖的產業將麵臨經濟持續低迷和信貸政策收緊的考驗,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國家支持產業將麵臨利好。宏觀來看,短期內政策當局可能堅持穩健政策和審慎監管以控製實體部門債務率和金融風險進一步上升,這有利於推動經濟轉型,但在短期內可能增加經濟下行風險。